在心理学里面,有个专门的术语叫“阳性强化法”,跟奖惩机制有些相似。所谓阳性强化法是行为主义的理论,如果个体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也就是奖励。

通过奖励强化其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频率,行为就得以产生改变,这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

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可能学过心理学的原理,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于是在给孩子教育的过程里会比较强调奖惩行为。

会设置目标,布置任务,孩子完成了就给奖励,来鼓励他继续去做这件事;要是没有完成,就不给奖励,甚至还会进行惩罚。

这么去教育孩子到底好不好呢?

也好,也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一面是在于奖惩机制确实能给孩子带来一定动力,让其培养积极性,对某些事情开始感兴趣并投入的过程,能起到正向引导作用;

坏的一面也有,就是奖惩机制的正强化刺激是有限的,太过于用物质奖励让孩子去做事情,反而会造成孩子极强的功利心,形成自恋的性格。

有好处这事情我才干,要是没有好处、没有奖励我也就不干了,以后就开始摆烂,再也不好好学习做事。

这样的例子现实中非常多见。

我有个好友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犯了这个毛病。平时为了培养孩子积极性,都会跟他说你要是学习考100分,我就给你买游戏机、买手机。

一开始孩子还有些新鲜感,觉得很有动力;但是奖励的次数太频繁,孩子后面就没有学习动力了,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后来他问我,为什么奖励孩子后面没效果了?我说你这么做是误解了心理学,太过于把心理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去套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了。

真正你要做的,是要观察了解孩子,他到底喜欢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东西,然后去陪伴引导,从内心动力的角度鼓励他去尝试做这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他很喜欢绘画,那么作为家长你就多支持他,让他去学这个东西就好了,不要压制和干预他的发展。

孩子哪方面有天赋,家长也发现了他这方面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再去培养,这才有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总是靠奖励来达到培养孩子成才的过程。

从心理学科学的理论来看,什么时候使用奖惩机制比较合适呢?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奖励的正强化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孩子的自信建立。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够自信,缺乏勇气和面对困难的决心,那么这时候实施奖励才能起到作用。

例如孩子在班上考试总是考倒数第一名,成绩总是不好。家长你看到孩子垂头丧气的,于是鼓励他,对他说:“孩子,好好加油,考倒数第一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事。爸爸妈妈帮你,你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们说。要是你以后能有进步,我们会给你一些奖励,你看怎么样?”

奖惩机制的使用,得注意它实施的时机,通常是需要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部分去实施。

千万不要频繁过度的使用,似乎把这个奖励行为一直保持下去,作为家长也得让孩子学会即使没有奖励,也得有动力积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把独立性给锻炼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通过奖惩,要让孩子达到成长的目的,这个很关键。这里的成长,包含许多方面。像意志力薄弱的,平时做事总是虎头蛇尾,那么家长进行奖惩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建立起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挫折也不要放弃。

还有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什么事都很依赖父母。那么父母让孩子自己完成家务工作,做得好的然后给零花钱,让孩子学会怎么样去面对生活。

奖励不要过于程序化,而是看孩子是否主动做了这件事以后再进行奖励。

通常我比较建议就是孩子主动做了某些事,完成效果还不错父母再进行奖惩,而不是之前设计好了目标强行奖惩。

这两种模式效果截然不同。

前者是自我实现,具有主观能动层面,是孩子独立去做的,家长知道以后对其鼓励;如果是提前设计好的,反而会造成孩子依赖目标的特性,以后就不会想到什么事情我会去主动做了。

怎么用,如何用,对于奖惩机制该怎么合理运用,也得父母理解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上再去行动,达到让孩子知行合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