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位父亲分享的一组对比照,很是触动。

一张是女儿小学那会,一次次快乐地奔向他,那时,女儿的眼睛是闪亮的,笑容是灿烂的,对世界是满怀热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张则是女儿初中那会,目光已经变得麻木,整个人死气沉沉的,话都懒得说一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比之下,显得尤其扎心。

给人的直觉就是,孩子的灵气消失了。

评论区,很多父母也直言,自己的孩子也是越长大,越沉默,越呆滞,毫无灵性可言。

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育学上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也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良好的环境里,孩子的内在会被滋养,生命力会被焕发。

可环境若相对恶劣,孩子不仅会走许多的弯路,灵气也会一点点被消耗殆尽。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做好以下这“三不要,三要”,成为孩子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孩子的灵气得以自由绽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不要

一、不要不停地给孩子纠错

前些天去朋友家串门,恰逢她女儿在练葫芦丝:

“错了错了,又没看好指法!”

“唉,怎么回事,音调不对啊!”

“你就是太急了,节奏没把握好!”

期间,女孩每吹一小段,朋友就打断纠错。

几次下来,女孩就像一棵蔫了的白菜,耷拉着脑袋。

这时,朋友还在继续挑剔:

“你看你,每次都这样,才练一下就不想练了,就你这样,能练好才怪!”

一连串的“纠错+指责”下来,女孩直接把葫芦丝摔地上,说再也不练了。

类似的场景,相信很多家庭都有,比如:

孩子吃饭不小心弄脏衣服、水杯放错地方、门没关好、默写错一个字……父母都要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劲地挑剔。

作为父母,我们固然能理解那份希望孩子变得更好的心情。

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

父母不停的用一个个“标准答案”纠正孩子时,他们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不满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

当一个孩子身上的自尊和自信逐渐被摧毁,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便会把孩子那股灵气全给挤占走。

二、不要拿孩子做情绪垃圾桶

教育博士钱志亮在小学任教时,观察到班上有个女孩,不同于同龄人的无忧无虑,她脸上总是心事重重的。

下课了也不和同学一起玩,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

有天放学,其他人都走了,钱志亮看到女孩一个人在教室,便去询问原因。

这才得知,女孩不想回家,是不想和妈妈待在一起。

因为她一回家,妈妈不是骂她,就是骂爸爸,要不就在她面前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累、家里没钱......

可怜女孩小小年纪,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察言观色,去讨好、宽慰妈妈,自己内心的苦闷却无处可倾诉。

所以在最后,女孩说了一句让人特别心疼的话:

“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也真的怕她,一点也不喜欢我的家。”

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看不见星光。”

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疲惫、压力、无奈,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家长们有时候表现出各种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父母若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无疑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投毒,让本该积极、阳光、向上的孩子,早早被无尽的痛苦和压抑裹挟。

试想,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与朝气?他们的眼中,又如何还能闪烁光芒?

三、不要把孩子卷成一个做题机器

现在的孩子到底有多累?

初一的孩子,早上6点10分进教室,晚上8点才放学。

高一的孩子,早上6点就要开始晨读,晚上10点才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们的时间,几乎都被竞争、考试、作业、功课填满了,他们就像一个个没有温度的做题机器:

他们一睁眼,就是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连课间十分钟,都常常被挤占;

他们一放学,就被家长辗转接送到各种课外班,几乎没有自由安排的时间;

周末,这个本该属于他们的休息、娱乐的时间,也变成了另一个学习的战场……

对此,一位心理学家说,这样的孩子,就像那些从小被打了各种催熟剂、膨大剂的西红柿。

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大小均匀,却卖不上价格,吃起来也无滋无味,失去了西红柿原始的甘香清甜。

是啊,奔着“好成绩、考第一”的标准不停地卷学习,卷成绩的孩子,最终只会沦为一个个“标准化产物”。

这样的孩子,他们或许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童真;考进了名校,却没有了自我和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要

一、要尽可能给孩子丰富的成长环境

“榜样家长”刘称莲,在女儿小学六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周都带女儿四处走走:爬山、逛公园、旅游、到乡下玩……

这看似占用了女儿的学习时间,实则让女儿在多样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

尤其是女儿的写作,不仅从不缺素材,语言生动活泼,还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正如有段话说的: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孩子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书本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要忽略了,周边环境的重要性。

让孩子体验多样的自然环境,感受真实的生活环境,孩子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灵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要多鼓励孩子探索

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在谈及自己的教育经验时,曾强调:孩子提问时,永远不要说“等一下”。

哪怕她当时正在炒菜,她也是选择先把火关上,为孩子答疑解惑后才继续炒菜,并还会再三感谢孩子发问的行为。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孩子的提问呢?

陈美龄说,每一个问题都被认真对待的孩子,探索欲会不断膨胀,知识也会丰富起来,孩子会觉得“活着是与新鲜事物相遇”,是开心的事情,从而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是啊,比起一味卷分数,更有用的,是孩子们对万事万物保持兴趣、对这个世界充满求知欲。

这才是孩子成长的养料,会在未来萌发出昂扬的生机与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要多带孩子做一些无用事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这样一幕:

女儿文秀在乌鲁木齐打工被开除,内心很是受挫,在成功帮妈妈要债后,便怀疑地问妈妈:

“你看,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妈妈直接告诉她:

“啥叫有用,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

一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文秀的心房,也展现了为人父母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不用“有用”和“无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标准,来评判一件事情的价值。

而是让孩子跳出“有用”的框架,去享受实实在在的快乐,追求内心的富足。

如此,孩子才能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活出生命的蓬勃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人问智者:“世界上那么多孩子,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却寥寥无几?”

上帝说:“因为很多孩子身上的翅膀都被剪掉了。”

这人惊讶地问:“翅膀?什么翅膀?”

智者说:“翅膀就是孩子的灵气,有些孩子的灵光被小心守护,绽放出璀璨光芒,而有些孩子的灵光却被不断消耗,直至黯淡无光,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是啊,孩子身上的那份光芒,正在于他们的“灵”,灵活、灵敏、灵通、灵秀、灵透,处处闪现着灵气。

这样的孩子,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勇敢坚韧,不惧风雨。

他们活泼伶俐,为人处世更灵活;他们不内耗,热衷提升自己。

灵气,就是孩子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点个赞吧,愿我们都能做个智慧的家长,用心呵护好孩子那份灵气,助力孩子活出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