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孩放下手机
别沉迷游戏
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
有些孩子还会往游戏里“氪金”
深圳的何先生就愁坏了
自己的儿子小何正上初三
近三个月的时间里
小何先后在游戏里
充值了近8万块钱
孩子充值游戏近8万块钱
充值后还删掉转账记录
何先生告诉记者,最近有家长在家长群问他,他家儿子最近买了好多东西,他们平时到底给了孩子多少零花钱?
何先生觉得很奇怪,很少会给儿子大额零花钱。但等他和妻子查了账单之后,两人却傻了眼,原本有10几万的余额现在只剩下400多块钱。
何先生称,他后来去银行查询后,工作人员告诉了他钱的去向。原来,这些钱多数被孩子拿来给游戏充值了。
平时孩子如果要吃饭、用钱,他们都是直接把手机给孩子,用完再收回来,孩子在充值后,将转账记录删掉,何先生这才没有发现。
在向儿子询问过后,何先生的儿子才承认自己从今年6月底7月初开始,在自己玩的两款游戏“王者荣耀”和“原神”里多次进行了充值。
他同时还转了一部分钱给自己的同学,让同学帮忙代充游戏和买衣服。此外,何先生的儿子还找了一家小卖部的老板以支付一定手续费的方式换取现金,然后托人买了一部手机,总共花了8万多块钱。
小何说,第一次给游戏充钱是为了买一个皮肤,跟其他同学攀比。最多的一次一天至少充了3000-4000元,也是用来买游戏的皮肤和角色。对于现在这种局面,他也挺后悔的。
能退吗?
已向相关游戏平台提出返还充值款
小何说,他还偷偷用了妈妈的身份证号在游戏上进行了实名制,目前,“王者荣耀”的账号已经被后台锁定不能登录了。
而小何托人买的手机,已经交由学校老师保管,老师也协助何先生和妻子联系相关游戏平台客服提交材料,要求返还消费金额,目前还在等待平台审核中。
何先生说,这10几万是他们平时家庭开销的钱,现在只剩下472块,他们后面的开支已经没有钱了。同时,何先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引起更多家长的重视,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为什么总有
未成年人无序充值的事发生?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赵瑞罡透露:2023年,该院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189件,而2024年1—5月已受理245件。涉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充值打赏类已成为第一大类,占比超过68%。在这些案件中,涉案未成年人最小的仅有4岁,涉案金额最高的为310万元。
更可怕的是,充值打赏类的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多,除了常规的买游戏道具,还有线上拆卡直播间、游戏皮肤“开盲盒”、游戏金币“充值膨胀”等,让孩子们面临种种诱惑。
互联网公司的责任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实际审理过程中发现,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未成年人实名认证系统流于形式、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这是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诱因之一。在此类案件中,互联网公司往往被判定承担主要责任。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有86%经过判决结案的涉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类案件,审判结果为互联网公司退款。
家长的责任
此外,这类案件的判决书经常会提到“家长未能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电子设备、银行账户信息,在未成年人使用银行卡数次进行大额充值的情况下,仍然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该充值行为”。法官会通过这些行为认定家长存在过错。
北京互联网法院少年法庭法官助理毛春联表示,大部分涉案的未成年人来自普通家庭,家长比较缺乏法律知识,文化水平也不高。毛春联在调节类似案件时解释这件事中家长也有责任,但家长听不进去,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该负全责,直到收到判决书后才接受现实。
家长的监护缺位
孩子淡薄的金钱观念
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场景增多
乃至互联网公司
形同虚设的未成年人模式
共同促成了此类案件数量飙升
退费有标准
各方责任这样划分
今年5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
针对广受关注的未成年人游戏退费问题,该标准明确: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监护人等过错方应当根据各自过错情况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经济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监护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承担各自责任。
该标准例举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具体情形——
例如,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监护人提供本人或其他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用于实名认证、提供已完成实名认证的本人或其他成年人的账号、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人脸识别等身份核验机制。
监护人未充分履行监护人责任等过错情形包括但不限于:监护人明知或应知未成年人存在绕过防沉迷限制而未采取有效监护措施,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如未成年人使用爷爷奶奶等近亲属或其他成年人身份信息用于实名认证、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租售平台租赁或购买游戏账号、未成年人与其他成年人共享游戏账号等;监护人未妥善管理本人银行卡、支付账户、支付密码等信息的。
以上两种情形下,建议监护人按照过错承担30%-70%的责任,若是重复出现多次或多种过错行为,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故意帮助绕过人脸识别等核验手段、因同一未成年人重复消费或同一家庭多个未成年人消费而多次申请退款、长时间怠于履行监护责任和注意义务(如所涉消费距申请时长超过一年等)等情况,监护人可能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如果各方依然无法达成和解,可向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工作委员会寻求帮助,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团体标准的出台是为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那些试图钻空子、冒用未成年人名义发起退费或诉讼的人士,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希望这些类似案件
能引起更多家长的重视
正确引导孩子健康上网
也希望各个互联网公司
守住未成年人防沉迷的“护城河”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无序充值
你怎么看?
你认为有什么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
来源:第一现场、经济观察报、中国互联网协会
编辑:郭强仔
责编:谢超贤
监审: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