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16世纪,马六甲苏丹国在南洋地区盛极一时。其领地不仅包括马来半岛,还向南拓展至苏门答腊,以及周围的多个群岛,远非普通邻居所能任意拿捏。只是因为结局有些仓促,才被今人误以为不堪考验的羸弱小邦。

然而,真实历史上的马六甲军队不仅不弱,还可以被称为同时代的区域小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六甲的建国者 拜里米苏拉

早在1299年,一位名叫布阿纳的三佛齐贵族离开旧港,举家迁徙到北方的新加坡岛建立世袭。与此同时,爪哇人的满者伯夷帝国正在南洋腹地大肆扩张,将更多王公家族逼向马来半岛。由于前者信奉佛教而后者遵从印度教,所以在地盘归属问题上势如水火。即便同时向稍晚建立的明朝朝贡,彼此间的冲突几乎从未停息。

直至新加坡在1398年被攻陷,末代君主拜里米苏拉继续向西逃亡,勉强落脚于马六甲河口的小块空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国之初 马六甲根本没有军队可言

这就是马六甲苏丹国的卑微起源。由于是纯粹的流亡者,又是绝对的少数派,建立之初的军队几乎形同虚设。好在海峡内的贸易相当繁荣,足以为这座崭新城市带来大量过路税。于是,有相当部分收入被用来雇佣本地的劳特人,让这些海民替自己抵御普通盗匪。

公元1405年,命运女神的天秤开始进一步向马六甲倾斜。随着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明朝致力于重新向四方蛮夷宣誓宗主权。因而派尹清为首的使团造访当地,稍后又有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队多次停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和的出现 让马六甲暂时被置于明朝保护之下

因此,原本势单力薄的沿海小邦,一跃成为北方帝国的南洋前哨站。虽然明朝官商对本地防务的升级帮助非常有限,仅仅是为储存大宗货物而建造石头仓库,却为东道主带去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自印度洋方向来的穆斯林商贩,纷纷由南面的苏门答腊转向北侧。他们既能创造财富,也可以在需要时充当雇佣军,完胜那些对港口造成威胁的土著邻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断东进的穆斯林 帮马六甲与周期势力相区分

正因如此,马六甲的第三任统治者拉贾登加在1424年后皈依伊斯兰,军队也逐渐摆脱马来传统模式。

彼时,明朝保护人正受限于财政危机和越南战场,逐步回归到保守内敛状态。于是,那些先前被压制的区域霸主纷纷重新出笼,从各个方向威胁马六甲这只会下金蛋的鹅。譬如堪称世仇的满者伯夷,继续在爪哇和苏门答腊横行无阻。另有北方的泰国阿瑜陀耶王朝,一直对富饶水域虎视眈眈。尤其是后者,曾至少两次挥师南下,意在鲸吞逐步壮大的马六甲城。奈何技不如人,在败退之余目送对方进入黄金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六甲的国运在改宗伊斯兰后迅速提升

公元15世纪后期,马六甲在苏丹穆扎法尔沙统治下走上巅峰。他拥有一支超过200艘船的舰队,而且能大致分为西方印度洋模式与东马来亚模式:

前者包括深受地中海、阿拉伯影响的格拉布帆船。那是是一种不依赖划桨航行的全装帆船。虽然吨位普遍不超过100吨,却有着超乎其体积的续航能力。后方的尾楼可布置各类武器,方便战时进行居高临下式打击。她们主要由古吉拉特人带到马六甲,无疑是最为先进的载具,但数量规模不太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由古吉拉特人带来的 格拉布帆船

后者主要是马来本土的兰卡兰桨帆船,更加适合在浅海、内湾或河流中穿梭,吨位从几十吨到数百吨不止。因为是在本地建造,所以征用、补充起来相当方便。若配上大型风帆,则艰巨远洋运输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来亚本地风格的 兰卡兰桨帆船

此外,马六甲人还钟爱于小型的班廷船。那是一种小型的快速帆船,吨位几乎从不过百,适合在短程军事行动中集中使用。

正是依靠这么一支博采众长的海军,让马六甲得以在群雄环绕的状态下立足,甚至不断对外开疆拓土。马来半岛上的柔佛、彭亨、霹雳州、北大年,海峡东侧的宾坦岛、林加和廖内群岛,以及苏门答腊的甘巴河流域,都在穆扎法尔沙统执政时期归顺。明朝的广东地方官府、黎朝时期的越南、琉球王国、缅甸的勃固王朝,乃至曾经的死对头满者伯夷,都寄希望于同他们结盟换取市场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鼎盛时期的马六甲苏丹国版图

相比之下,马六甲人的陆军发展就相当抱歉。在不招募外援的情况下,往往只有2000-4000名地位低下的奴隶兵可用。因为马来半岛的特殊环境,他们并不习惯于布置严密阵列,而是热衷于搞各类埋伏阻击。通常是用轻装分队主动诱敌,将对方引入由夯土墙、栅栏、壕沟和陷阱组成的预设阵地,再派遣第二队人实施夹击。

因此,只有身份高贵的军官配有盔甲和圆形盾牌,余下部众皆缺乏防护。除110厘米的长剑外,还有约220里面长的投矛,以及威力硕大的淬毒弓箭。宫廷中还有一小支象队,但训练水平远不如印度或其他东南亚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人笔下的马六甲奴隶兵和各类武器

若有需要,苏丹或宰相会从五湖四海招揽帮手。古吉拉特的印度穆斯林、勃固的缅甸佛教徒、爪哇的印度教武士,是他们感觉最顺手的三大来源,数量远超偶尔加盟的外籍船长。

那些分布于主城外围的附庸或封建部落,亦会遵从义务派来勤王军,甚至是由自己的君主亲自担任指挥。只是水平有些欠佳,远不及三大雇佣兵群体管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吉拉特人与爪哇人 是马六甲的主要雇佣兵来源

至于城防设施,马六甲也从未超过于近代前的南洋风格。因为受明朝影响,包括皇宫、大清真寺在内的重要建筑会使用砖块结构,并在战时兼顾堡垒用途。外围护墙则以木质或竹子栅栏为主,

如此随意且粗放的组织水准,让马六甲苏丹错过历史上最佳的强军窗口期。虽然他们可能在对泰国人的海战中使用过火器,却从未想过将相关制造技艺、供应链移植回本土,很快便在短暂的承平时期忘却。直至1509年,首批葡萄牙人慕名而来,还在为枪炮的巨大杀伤力感到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重要建筑外 马六甲的防御设施多为木

两年内,末代统治者默罕默德沙阿痛定思痛,开启史无前例的军备进口计划。不仅从琉球等地进口刀剑武装奴隶,还自掏腰包将大量附庸部队集中到主城附近。

作为传统贸易伙伴,古吉拉特和爪哇都受邀提供帮助。前者为其送来3000名突厥和伊朗雇佣兵,以及与欧洲对手类似的弗朗机火炮。后者抵达人数不下于此,另有大批量明朝风格的青铜火铳。可惜,这番亡羊补牢并没能挽救王朝命运,整座城市依然沦陷于葡萄牙人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吉拉特人带来的佛朗机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爪哇人带来的原始火铳

后来,默罕默德沙阿尽一切可能夺回祖传宝地。奈何无论是到附庸国组织军队,还是向远方的明朝宗主苦求援助,都没能起到理想效果。整个王朝在他死后分崩离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