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家王文治,可是个有故事的书家,一是他的殿试获得第三名,摘取探花之桂冠;二是他的书法很有特色,喜用淡墨与飞白,使书法呈现出清新淡雅之韵致,博得了“淡墨探花”之美誉;那么第三呢,他与刘墉、梁同书和翁方纲,一并成为清代书法“四大家”,在清代书坛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下面这 60 副王文治的书法对联,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清雅之气。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从此步入仕途,后官场失意,辞官回乡,与文人墨客交往甚密。

王文治的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以 “二王” 为根基,深受董其昌的影响。早年学习笪重光的书法,之后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从《兰亭序帖》和《圣教序》中汲取营养,中年后又研习张即之,同时还带有赵孟頫用笔的韵味。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且极具魅力,用笔既有规矩又不失洒落之态,结构紧密而内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笔法运用上,转折较多,落笔果断干净,瘦硬的笔画中带有圆转之意,兼具妩媚与俊爽,风神萧散,处处彰显出他的才情和清秀的气质。他喜欢使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墨韵淡雅,字里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有着极高的艺术美感,与董其昌的书风相近却又更显妩媚。

从他流传下来的真迹来看,运笔柔润,有着笪重光书法的扁薄特点。中年之后,由于他潜心研究禅理,对佛经书法格外关注,通过临摹张即之的写经墨迹,使自己的书风更具特色。在当时,有 “天下三梁,不及江南一王” 的说法,可见他的书法在当时备受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帖学逐渐衰落、碑学开始兴起的时代背景下,王文治以其与董其昌相近的审美趣味,在书法界独树一帜。

他在《论书绝句》中对董其昌书法推崇备至,这种推崇在他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字形结构、用笔节奏、轴线形式还是墨色的轻重对比,都与董其昌一脉相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文治的墨宝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留存,这充分显示了他书法作品的影响力。在日本,他随使者出使琉球时留下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冲绳博物馆珍藏。

在国内,云南滇南地区的碑刻和对联见证了他在当地留下的艺术痕迹,民间也将他的作品视为宝贝。此外,朝鲜人也曾专门用重金来购买他的书法作品,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极高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文治的 “淡墨探花” 风格与刘墉的 “浓墨宰相”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和梁同书齐名,并且能够深得董其昌书法的精髓,和翁方纲一起代表了当时帖派书法的主流。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