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笑话。
在北宋年间,有一名叫张商英的宰相(是宋哲宗年间的,也就是宋中期,听说过的人可能较少),他就特别喜爱草书,但是呢,又技艺不精。有一天,他看到了几句诗觉得很不错,就赶紧拿起笔来将其写下,可谓是奋笔疾书,字迹潦草满纸。
然后兴高采烈的拿与侄子分享这高湛书技,但当侄子读到不认识的字时,问他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张丞相: 呃~~~~自己竟也辨认不出来了,还责骂侄儿不早点问,让他现在忘了想不起来了。
哈哈,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也从侧面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草书并不是随意为着。而它也是有标准的,并不是说把字写很快就是草书了,从而这也成了草书这一字体很大的争议点。
草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是在篆书和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同一时期也出现了楷书和行书。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大家推动草书发展,使其笔法更加丰富多变。
唐朝,张旭、怀素将草书推向高峰,他们的作品如《古诗四帖》《自叙帖》等,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创造力。
宋代,草书在继承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
明清时期,草书继续发展,风格多样。如今,草书依然在书法艺术中闪耀独特光芒,吸引着众多爱好者探索其魅力。
“草书符号”是个现代词,其实就是构成草书字形的那些点画。 资料有些残缺,个别地方不甚准确,但动了一番脑筋,采用的字体也很漂亮,值得收藏参考。
其形态丰富多样,如页字符,将众多右边结构相关的字以独特方式统一;帚字符也有自身的规律。雨字符、草字符等各具特色,它们简化了字形,却不失神韵。
特点鲜明,流跌宕落笔,充满动感与活力。简化连笔,使书写高效,且偏旁部首有特定符号,展现智慧。笔画带钩连,让结构紧凑而富有韵律。艺术性更是突出,行笔流畅如行云流水,结构灵活多变,章法疏密有致,墨色变化万千。
在简化书写方面,通过笔画省减、运用符号、改变笔画顺序等,让书写更便捷。而增强艺术性,则凭借其独特的行笔、结构与章法等。同时,它具有严谨性,草法有规,结构有序,笔法讲究,字法严格,不容随意更改。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