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光启列传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明朝农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启从小矫健勇猛,天资聪颖,比较调皮。他曾在大雪天轻步爬上城墙,迅速奔跑,边跑边跳。在上海县的龙华寺读书时,爬到寺中的塔顶,盘膝而坐,与栖息塔顶的白鹤争抢位置,还时不时俯身嬉笑。

徐光启写文章,喜欢在情理两方面层层转折,深入思考,总要想到五六层意思,才开始动笔。以至于读他文章的人,要反复阅读,再三思虑,否则仓促之间,根本无法体会文中的深意。

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总是能站在很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徐光启三十六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七年之后考中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世纪,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不少传教士携带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来中国传教,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利玛窦。

徐光启对西方的天文、历法、火器等技术很有兴趣,早年曾跟随利玛窦学习,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同时,徐光启精研我国传统的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知识,成为当时少有的兼通中西的大学者。

不久,明廷兵败辽东(今辽宁省大部),徐光启心急如焚,主动上书请求练兵,明神宗让他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练兵。

徐光启上奏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十分紧张,朝廷仅拨给他少量兵卒与武器,算是敷衍了一下,练兵之事不了了之。

明熹宗即位后,壮志未酬的徐光启托病归乡。后来战事越发急迫,熹宗重新起用徐光启。回朝后,他多次上疏铸造西洋大炮,得到批准。当时朝政被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许多不肯依附的大臣被弹劾,徐光启也是其中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烈帝即位后,徐光启又被召回朝廷。当时,因为预测日食不准确,庄烈帝想要处罚主管官员。徐光启指出:“本朝的历法,一直沿用元朝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已经使用了三百多年,有误差是正常的,朝廷应该考虑重修新历。”

庄烈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专门聘请西方人推算历法,由徐光启主持此事,历时五年,编成《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是我国最早吸纳西方先进天文学知识,对我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大型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知识,比如托勒密和第谷的宇宙体系、哥白尼的日心体系等;在算法上,大量吸收西方数学成果,使得精确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天文学从此走上了一条吸收融汇西方天文学的新路。

徐光启能够在天文历法领域取得成就,跟他精通数学分不开。徐光启在数学领域的最大贡献,就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6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光启提出了“度数之学”的思想,首次把“几何”作为数学的专有名词来使用。此书译成后,很长时间内成为学习数学的启蒙读本,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数学研究方向,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启还精通农学。早在1607年,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他回乡服丧期间,就在家乡进行农业实验,积累经验和材料。

明神宗末年,徐光启又在天津继续垦殖,再次进行实验。明熹宗时,他一度辞职在家,继续实验。与此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动笔撰写农书,在庄烈帝即位后初具规模,完成了毕生夙愿。1639年,即徐光启死后六年,此书刻版付印,这就是《农政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政全书》分为十二目,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基本囊括了明代的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农政措施,也包含农业技术,完整体现了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他听到红薯产量高,能替代成为主食,便反复试种,取得成功,并将播种方法推广到各地。明朝时,棉花种植已经广泛普及,但关于种植技术,各类农书记载都很简略,徐光启便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棉花栽培经验,内容十分全面。

1633年,徐光启去世,终年七十二岁。他在农业、几何、天文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拓宽了国人的眼界,极大地促进了后世中西方的交流。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