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在随时随地都能与异地亲友视频通话的今天,估计很难想象七十多年前,一对曾经相交二十余年的好友因通讯受阻,竟失联已久。适逢团圆时节,我们带大家读一封看似平平无奇、但促成旧友团圆的老信件。方寸的信纸,墨迹淡淡,却透露出收藏大家刘体智晚年与学人交往的重要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厚宣致刘体智书 1955年

晦之先生台鉴

以课忙久未奉候为念。顷读赐书,知已迁居。容希白现任教中山大学,写信可寄“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商锡永亦在中山大学,日前来沪小住,曾来复旦,未审先生曾见之否?匆复,敬颂著安。

后学胡厚宣谨上,八月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容庚与刘体智为何断联

无论在“缀古——刘体智与民国学人”展览还是近期的公众号推送中,我们所提及与刘体智交往的民国学人中,关系最为密切、通信最为频繁的就是容庚,他们自1931年相识,相交二十年书信不绝,但从上文1955年8月1日胡厚宣致刘体智的信件中,似乎能看出两人久未通信,刘体智连容庚当时的工作单位和地址也还是从胡厚宣处才得知。而现存容庚至刘体智信函,有一封作于1951年,接下去就是1955年8月的信件。这几年间刘体智与容庚为何音讯中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容庚1955年8月9日致刘体智书(部分)

上面这封是1955年8月9日容庚写给刘体智的信,开头容庚提到自己不久前刚收到一封信,因未署名所以未回复,直至刘体智第二封信寄来才得悉未名信实来自刘老。1951年因院系调整,容庚执教的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很可能因通讯单位称谓有变,加上容庚教学和行政任务较多,与旧友联络渐疏,导致二人失联。从时间上推算,刘体智应该是在胡厚宣告知容庚地址后,马上写信给容庚,大概正因为刘体智太心急了,“未有署名”,但立即又寄出第二封。

容庚这次的回信也颇有感慨:

回忆吾辈二十余年旧交,所存无几,弟亦年过六十,头发斑白矣,尤幸顽健,能乘自行车奔走于广州与康乐之间,想公闻之,当亦一笑也。

经胡厚宣的牵线,二人复联,也促成几个月后容庚亲赴上海与刘老重聚。刘体智交游甚广,为何帮助他与老友容庚重新联络的是与他有着三十几岁年龄差的忘年之交胡厚宣呢?这要从胡厚宣的人生和学术成长经历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四方风名考一战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甲骨文研究领域里,早期有“甲骨四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的学者,胡厚宣就是其中的后起之秀。

胡厚宣1911年12月生于河北省望都县,自幼天资聪颖、成绩名列前茅。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培德中学,有幸成为当时在该校任教的著名历史学家缪钺的学生。为表彰胡厚宣的卓越业绩,培德中学设立专项资金,供他考入大学六年的学费之用。胡厚宣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两年后升入北大史学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厚宣照片

当时北大的校长是蒋梦麟,文学院的院长是胡适,史学系雅士云集,阵容强大。除了陈垣、马衡、孟森、唐兰、钱穆、顾颉刚、蒙文通、陈受颐、姚从吾等名师之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傅斯年、李济、梁恩永、董作宾、徐中舒等名家也前来兼课,为史语所物色人才。此时,胡厚宣认真听讲,配合着课程讲座,还研读了清代学者大量的朴学论著及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名家名作,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影响,为此后一生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胡厚宣在北大在读期间,与容庚、商承祚结下渊源。胡厚宣回忆大三时购买容、商出版的书可以打五六折;当时包括二人在内在京任教的一流学者经常于中山公园水榭聚会,胡厚宣与同学有时也参加,容庚在聚会中最为积极;胡毕业那年,容庚成立考古学社,经常从学社的《考古社刊》查找专家学者资料。

在北大求学的六年,严格的学术训练,胡厚宣成绩突出,赢得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颁发的每年280元的高额奖学金。当时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兼任北大史学系主任,提倡“拔尖主义”,1934年胡厚宣从北大毕业就如愿以偿进入仰慕已久的史语所,开始了他长达六十余年的甲骨文与殷商史的研究工作。

胡厚宣被安排在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在李济、梁思永指导下从事田野考古,因与李景聃、石璋如等人志趣相投、关系亲密,人称“考古十兄弟”。胡厚宣先后三次参加殷墟侯家庄王陵区遗址挖掘,后协助董作宾编纂《殷墟文字甲编》等重要文献。董、胡是为数不多的既参与挖掘又作甲骨研究的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殷墟发掘团队合影

胡厚宣(左二)与夏鼐、李济、梁思永以及考古兄弟们。

抗战爆发后,胡厚宣跟着史语所辗转多地,甲骨研究更为艰难,材料的公开和出版非常欠缺。胡厚宣在通盘彻底整理甲骨材料,并用科学的方法去统计、比勘、分析、考证、释读,作精密的研究。自进史语所,他即立下宏愿,要遍集天下公私收藏甲骨材料,进行各类实证性专题研究,完成“甲骨学概论”和“商史新证”两大课题。“已出版之书,必设法购买;其未出版之材料,知其下落者,比辗转设法,借拓钩摩。国内国外公私所藏,虽一片不遗,虽千金莫惜。”正因为胡厚宣的这种笃定,1940年顾颉刚为齐鲁大学广罗英才,但是从“霸才”傅斯年手上“挖人”不容易,于是顾跟胡厚宣说,齐鲁大学有加拿大牧师明义士所藏甲骨要整理(当时坊间流传有5万件),尽管傅斯年极力挽留,考古兄弟反复劝说,胡厚宣毅然前往齐大应聘。

胡厚宣与刘体智的交往,主要围绕刘氏所藏甲骨及其拓片展开。刘体智善斋私藏大批甲骨,其中有一件四方风甲骨,他曾委托郭沫若对这批拓本加以研究刊布,郭沫若从中精选1595片编为《殷契粹编》,但遗憾的是郭氏疑四方风甲骨为伪,因此未刊布。1937年胡厚宣见到此甲骨拓片,将其示陈梦家且主张为真品。1941年胡厚宣发现一片四方风大龟腹甲可与刘体智藏胛骨相参证,当年即发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最先将甲骨与《山海经》《尧典》相互印证,有开创之功,其后几年多次补证、增改,考证出商人对四时物候的认识,用出土文献补证传世文献,用传世文献论证出土文献,可谓是践行“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之作,杨树达称赞“学者又莫不惊叹,谓君能继王君之业也”。

四方风甲骨及拓片

1947年至1956年胡厚宣任复旦大学教授期间,与同在上海的刘体智来往频繁。胡厚宣说曾借《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回复旦参观,一借就是一两年才还,足见刘体智对胡厚宣个人的信任。1950年胡厚宣曾带文史两系学生到小校经阁参观,刘体智还惠赠了《善斋吉金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珍贵资料。刘体智之孙刘耋龄回忆,1949-1951年曾见过胡厚宣几次带学生来参观,其祖父曾将甲骨取出供各位传看。胡振宇说,复旦大学师生前往参观时,刘老先生曾以汽水招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语文学系公函 1950年

暑假之前的这次参观,其中有一位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史学家的黄永年,他为本次参观撰有《刘晦之先生四库楼参观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厚宣在指导学生

而在抗战胜利后,胡厚宣与容庚经常联系,容庚把自藏甲骨交给胡厚宣摩录和墨拓,后来还爽快地捐了13片大片甲骨给胡先生《甲骨文合集》编辑组收存。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后,胡厚宣于1952年11月访问中大,容庚全程陪同,胡厚宣回忆道:“(15日)是日天雨,容先生亲乘学校汽车来接……最后在容先生家中畅谈。看他的书房,书籍摆得整整齐齐,像个小图书馆一样,碑帖那么多,真是可观……宴会后,由容先生接洽校车送回,我们坐车,容先生则骑自行车相送,已年近古稀的老人,纵身体强壮,又何必如此辛苦,这都是他艰苦朴素的表现。”与刘体智、容庚均交往频密,胡厚宣自然成了二老复联的牵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封被用作草稿纸

上面写了什么?

仔细看胡厚宣致刘体智的实寄封,还可发现有三行残留墨痕,应为刘体智所写,文字可见于《释名•释首饰》,“贻”字为《说文》新附字。刘体智虽以收藏家示人,实则旧学极具功力,晚年收了位学生叫胡邦彦,刘体智曾教他文字学。这件信封上的草稿,说不定就是当年刘体智给胡邦彦等学生讲解文字训诂的手迹。刘体智长年著述不辍,经史小学积稿甚丰,甚至还有关于元史方面的著述,但都很少发表。平生收藏的古物大多已安置妥当,而自己撰写的学术著作还没有合适的归宿,成了刘体智晚年的一块心病。顾颉刚1964年说,从胡厚宣那里得知刘老去时,其遗稿未刊者均归考古所。由此可知,刘体智把一生未刊著述的归属问题托付给了胡厚宣这位忘年之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厚宣致刘体智信封

明日中秋佳节,万家灯火庆团圆时,“缀古——刘体智与民国学人”展览也将圆满谢幕。刘老的手作终究没有面世,人生岂有事事圆满,但他与民国学人交往的点滴、共同守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事迹,于尺牍间永存。在此告别,愿诸君珍重,后会有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众号 | 广州博物馆

视频号 | 广州博物馆

小红书 | 广州博物馆

微博 | 广州博物馆

撰稿 | 邓颖瑜

美编 | 叶靖楠

校对 | 邓颖瑜

审校 | 刘颖颖

审核 | 朱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