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抑郁、双相,父母别再后悔自责了,赶紧做到3点加快康复
晴日精准心理何日辉
2024-09-13 13:56广东
本文字数约:4915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一味后悔,反而不利于孩子康复
02、父母想重新学习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一定要擦亮双眼
03、擦干眼泪往前看,父母当下要赶紧做的是这3点
孩子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后,很多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原来的家庭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如果孩子久治不愈,而且跟父母的关系非常恶劣,甚至仇视父母的话,父母往往更加自责。
他们巴不得把孩子重新养一遍,有的还会主动学习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
如果家里还有更小的孩子的话,这些父母甚至可能会像惊弓之鸟,跟这些孩子相处时小心翼翼,生怕一不下心会把老二、老三也养出病来。
可是,父母一味后悔、自我否定,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可能让自己罹患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我们常说孩子病了,父母也几乎成了半个病人。父母如果想加快孩子的康复速度,想进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要有意识地克服这种心态。
为什么这么说?以下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01、父母一味后悔,反而不利于孩子康复
最近,央视新闻《相对论》播出了一档关于抑郁症的纪录片。央视记者深入到抑郁症康复中心,记录下青少年患者和他们父母的经历。
其中,有一位青少年患者皓然及其母亲讲述了他们亲子间的故事。
皓然上初三的时候,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骤增。他一下子就绷不住了,出现了强烈负性情绪,被诊断为抑郁症,还休学在家,有过轻生念头。
皓然生病后变得暴躁、易怒,他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对未来的恐惧,甚至一度掐着妈妈的脖子,将妈妈摁到墙角。
皓然妈妈也非常绝望,她对孩子说,“你掐死我吧,我也不想活了。”
幸好皓然冷静了下来,松开了手。他很后悔,“我为什么要动手呢?我是不是就是个混蛋、就是个疯子?”
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可能有的网友无法理解皓然的行为,觉得怎么可以这么对待亲生父母呢,真是大逆不道。
而精神科大夫很有可能认为这是躁狂/轻躁狂发作,进而作出双相障碍的诊断。
我们在临床中也接诊过不少有过类似行为的患者,比如晓杰,他在盛怒之下也一把掐住妈妈的脖子,摁在墙上。
还有患者佩云,她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每天都对母亲拳打脚踢、语言辱骂,一手揪着母亲的头发,一手拿起东西就打。
其实,患者出现这种行为并不是躁狂/轻躁狂发作,也不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而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所出现的“激越状态”。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父母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最常见的是对孩子动辄打骂,还有些父母是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向别人炫耀的“工具”,这些父母一味“鸡娃”,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心理伤害。
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天宇,他在读研期间,一定要通过2场专业考试,出现了焦虑情绪。
原来,天宇从小就是母亲用来撑面子的“工具”,只有成绩好,母亲才会高兴。所以,天宇变得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对考试存在“执念”。
此图为AI生成
孩子小的时候敢怒不敢言,心理创伤的累积也还没从量变到质变。
可当孩子长高长大了,还出现精神心理问题了,生活处处不顺了,他们对父母的愤怒会无以复加,并且开始肢体反抗,甚至是暴力攻击。
如果他们接触过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很有可能会对父母更加仇视,这种攻击和暴力会被强化。
很多孩子冷静下来之后也会后悔,但下一次出现强烈的愤怒时,还是无法自控。父母也苦不堪言。
所以,对于这种孩子打父母的情况,虽然一定要得到解决,但我们不能简单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而要看到这背后的心理根源。
说回央视纪录片里的皓然,他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皓然陷入严重的濒死感,还尝试过自杀。这让皓然妈妈心有余悸,她开始接受孩子无法上学的事实。
有一次,皓然对她说,“妈,你知道吗?我现在生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造成的。”
皓然妈妈听到这句话,非常难受。
其实孩子生病之后,她开始自学心理学,反思过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所犯的错误。她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因为婚姻出了问题,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央视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母子俩的亲子关系已经好了很多。皓然妈妈也懂得尊重、理解儿子了,有时候皓然都感到惊讶。
但皓然妈妈还是非常后悔,她说:
“我想把孩子重新埋在土里,就像种子,他身上有很多创伤点,我就把他重新养育一遍。
风大了,就给他遮遮风;雨大了,给他打把伞,我就在旁边那样看着、陪伴着,让他用自己的力量重新活一下。”
相信很多患者父母看到这个视频后,会非常有共鸣:
是啊!要是能早点知道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要是回到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那多好!
父母知道自己犯错了,非常后悔,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说明父母有了自我反省的意识,这是“自我家庭治疗”的第一步。
可是,如果父母总陷在后悔里,这同样对孩子的康复不利。
比如父母也容易出现抑郁发作,情绪低落,唉声叹气,认知消极、悲观。
本来孩子生病了,家庭气氛就已经很沉重了,如果父母也成病人了,家庭氛围简直降到了冰点。孩子还怎么好起来?
还有,父母的过度后悔、自责,容易转变成对孩子的过度补偿、退让。
而孩子知道父母是在补偿自己,就心安理得地“躺平”了。有些孩子小时候被父母“鸡娃”,童年过得一点都不快乐,现在就更希望把过去缺失的快乐都弥补回来。
这些孩子容易过度放纵,比如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不愿意学习,父母也非常无奈。即使孩子出现了不理性行为,父母也会因为害怕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而无法坚守底线,甚至一味纵容孩子。
父母该果断时不果断,该采取强硬措施时不采取,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错过一些良好的治疗时机。
希望父母们对此要有意识,及时恢复理智。
02、父母想重新学习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一定要擦亮双眼
很多后悔的父母很想“推倒重来”,幻想自己要是早早学习心理学、家庭教育知识,孩子就不会得病了。
当然,时光是不可能倒流的了。
但如果家里还有更小的孩子,这部分父母可能会有非常强烈的意识:一定要避开教育老大的误区,一定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甚至成了“执念”。
希望这些父母要意识到两点:
第一,即使重新来过,你们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家庭教育知识,也未必一定能把孩子教好。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不是所有的心理学知识、家庭教育方式都是真正科学的,现在国内外主流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是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如果与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相比,这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知识,根本没有掌握一个人心身健康成长的规律。
再加上,如果父母理解有偏差,运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在无意间又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或者把孩子“养废”。
比如有一位双相障碍患者梦茹,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40多岁时才有了梦茹,决心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让她成人成才。
梦茹父亲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非常认同,尤其是“激励制度”。
他给女儿设立了很多要求,如果女儿达到了,他就给奖励,希望激励女儿进步。
如果女儿达不到,他就不给奖励,甚至还会默许梦茹的姑姑、姑父对女儿打骂,希望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梦茹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激励制度本身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严重忽略了女儿对这套规则的心理接受度。
而且,他设立的要求比较高,超出了梦茹当时的能力,有的甚至没有顺应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梦茹根本做不到。
所以,梦茹心底里根本就不认可父母设立的那些奖励规则。最后,她破罐子破摔,根本就不把父亲的规则当一回事,想要什么礼物就自己偷钱买。
梦茹父亲没有意识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不是不好,但一定要在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得到孩子认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而且要循序渐进。
这也是行为主义的最大弊端,容易过于重视表面行为,忽视了个体内心的感受。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将这套理论运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结果出了极大的问题。
臭名昭著的临沂四院原精神科专家杨永信,他对青少年采取“电击疗法”,也是国内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极端代表。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宝妈、宝爸,还是心理咨询师、教师、大夫,都能在网上分享所谓的“科学育儿”,谁都能对科学家庭教育说上一嘴。
百花齐放是好事,可是,这也导致网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父母所了解到的育儿知识很可能不是科学的,更谈不上深入。
2021年3月,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一年级中国学生张一得因为罹患抑郁症,自杀身亡。他的父亲是广州本地有名的育儿专家“一得他爹”。
张一得从小就显得坚强独立,阳光自信,学业也非常优秀。“一得他爹”不断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很多父母对他很推崇。
所以,张一得因抑郁症自杀离世时,“一得他爹”的粉丝们非常震惊,也对他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了怀疑。
其实,“一得他爹”并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没有跟儿子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只可惜到现在,他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