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中国人的思维危机》。本书立足现实、立足当今天,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述思维能力不足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思维危机的深切忧虑,对中国人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对中国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章 原因:为什么缺乏思辨力 ( 上 ) ——天性、语言、宗教、传统与思辨力

几千年下来, 一切东西都由别人——圣人或有权势的大官之类,替我们想好了, 自己不需要想, 而且也不敢想。要怎样做才对呢, 中国人似乎需要练习自己去做傻子。

——柏杨

前面我们谈了缺乏思辨力给中国人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要弥补中国人的这种不足, 我们就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中国人究竟为什么缺乏思辨力?我们上文谈到一些中外人士对中国人思维特点的分析, 他们同时也分析了中国人之所以缺乏思辨力的原因:有的人认为这是先天的, 中国人天生就不善于逻辑思辨; 有的人认为汉语的缺陷造成了中国人缺乏思辨力;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中国人之所以缺乏思辨力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造成的。

一、天性与思辨力

从个体来看, 思辨力的强弱当然是存在先天的差异的; 但就一个民族或一国之民来说, 思辨力的强弱也有先天的差异吗?有一些人持这种观点, 认为中国人天生缺乏逻辑思维, 不善思辨。还有一些人认为, 中国人虽然弱于抽象逻辑思维, 却长于形象思维, 这是中国人天生的特点。比如旅日学者林思云说:

现在中国人虽然学到了一些西方的科学知识, 却怎么也学不到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方法。也许老祖宗遗传给我们的遗传因子中, 根本就没有“理性”这根弦。要中国人学会理性思考, 似乎就像让猴子学会说话一样, 在生物学原理上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凶恶的杀人犯都具有相同的遗传子特征, 如果请科学家们分析一下中国人的遗传子特征, 说不定能够找到中国人缺少理性的遗传学缺陷。 [80]

笔者不能确定中国人是不是天生就缺乏思辨力, 因为没有任何生物学上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 林先生的话也只是推测和愤激之语。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个人之间先天的思维差异, 同样, 群体之间、民族之间也会存在先天的思维差异。德国人善于逻辑思维, 法国人浪漫, 各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确实是存在的。说中国人在思辨力方面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 这是很有可能的。

据有关基因研究发现, 全人类是同一祖先的后代。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只从母亲身上继承的基因——线粒体DNA, 找到了约15 万年前出现的一位非洲女性, 这位“线粒体夏娃”是人类共同的祖先。千万年来, 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证明, 各民族之间的智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现代信息技术发达, 交通便捷, 很多人都能够亲身体会到,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基本特点, 应该说是一的。不论是生理学、医学还是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原理, 都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所以即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辨能力方面有一些差距, 也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人上千年来思辨力不强, 这种思维的特性是否会反应在生理即大脑的生长发育上, 并遗传给后代呢?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也就是说, 现代中国人有可能天生就缺乏思辨力。但即使如此, 对于生物迸化来说, 千年不过是一瞬而已, 中国人的大脑功能不会在这点时间内有明显的退化。

如果我们假设, 中国人真的就是天生缺乏思辨力, 和西方人相比有显着差距, 那是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希望了呢?我们的科学技术是不是就永远只能跟在西方的屁股后头?笔者以为, 即使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人确实天生就不善于逻辑思辨, 这也没什么可怕的, 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更不是什么丢人或羞耻之事。因为人类的特点就是善于学习, 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弱点, 在这方面加强训练, 就能够弥补弱势。

二、语言与思辨力

学术界历来有语言决定论的说法。很多人认为, 汉语的模糊性及表意性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 造成了中国人的思维缺陷, 特别是逻辑思维不如西方人。比如前面提到的明恩溥、林语堂等人, 都谈论到了汉语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伏尔泰在《风俗论》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落后时说如果要问, 中国既然不间断地致力于各种技艺和科学已有如此遥久的历史, 为什么进步却微乎其微?这可能有两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一切知识的第一要素。”[81] 他认为中国人的语言影响了中国人的科技创造力。

一般认为, 汉语的名词没有“性”、“格”、“数”的变化,动词也不受任何“语态”、“语气”、“时态”、“单复数”和“人称”的限制等等特点, 造成了汉语在表达上的模糊性。同时, 汉语中形象词汇非常丰富, 抽象词汇缺乏, 现代汉语中的很多常用的抽象词汇都是从西方语言翻译过来的, 而且汉语在翻译这些抽象语词时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其原意, 甚至与原意差别很大。汉语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艺术表达, 却不利于理性思辨。这使得中国人缺乏逻辑思辨能力。

但是语言与思维的问题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究竟是语言影响了思维, 还是思维影响了语言?比如我们谈到古希腊人和古希腊语, 古希腊语被认为是极为明晰、精确的语言, 古希腊人的逻辑思辨能力也很强。但是是古希腊语这种明晰、精确的语言造就了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 还是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造就了古希腊语?

对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 是汉语这种不明晰的语言造成了中国人逻辑思维不发达, 还是中国人不发达的逻辑思维造成了不明晰的汉语?这确实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清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 思维和语言哪个先产生。如果是思维先产生, 则是思维影响语言; 如果是语言先产生, 则是语言影响思维。而按照传统观点, 思维和语言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的过程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进行, 思维和语言是同时产生的, 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

也有人认为, 思维可以不依赖语言而存在。如果我们按照严格的“语言”的定义,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由语音、语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那么聋哑人所用的手语就不是语言, 但他们是有思维的, 他们是可以通过手语表达和交流的。甚至也可以说在没有学习手语之前就有思维, 这种思维依托视觉、嗅觉、触觉等器官, 通过形象、动作、味道等进行。这就说明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存在。如果思维先天不同, 那么作为后来者的语言必然会受到思维特点的影响。可以这样说, 中国人缺乏逻辑的思维特点造就了模糊的汉语, 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则造就了明晰、精确的古希腊语。

但是思维可以不依赖语言而存的说法其实是扩大了思维的内涵,按照严格的思维定义( 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聋哑人在学会手语之前的大脑活动不是思维活动, 因为没有形成概念的形式, 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只有在聋哑人学会第一个手语语汇的那一刻, 他的大脑活动才可以称得上思维。而如果我们扩大一下语言的内涵, 把手语也纳入语言范畴, 把表达意思的动作、表情等纳人语言, 同时按照较为宽泛的思维的定义, 那么聋哑人在学会哑语之前的大脑活动仍然可以被称为思维, 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思维必然要通过语言来进行, 思维不能离开语言。

总之, 笔者以为, 思维不能“裸奔”。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 这种载体就是语言, 语言和思维必然同时产生。但是语言的可塑性远大于思维, 人类的思维能力数千年来变化不大, 但语言的变化却很大。所以思维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果中国人天生精确, 就会不断地使汉语向精确的方向发展。而汉语到现在为止仍然不是一种特别精确的语言, 这只能说明中国人思维的模糊性。是思维影响了语言,而不是相反。

汉字的表意性对中国人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加上其书写的复杂, 汉语的学习比表音语言要困难一些, 所以中国的孩子开始阅读的年龄比西方人要晚。表音文字的学习要简单一些, 只要会说话, 就能较快地认识文字, 所以美国儿童平均在4 岁的时候就可以大量地、自主地进行阅读。而中国的孩子一般要到开始上小学之后才能自主地阅读, 在幼儿园毕业时一般只能认识几十个或上百个汉字, 只能阅读词语或少量的句子。这种差别使得中国人的阅读量从幼儿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人, 造成知识量的落后, 这影响了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汉语确实存在自己的缺点, 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 汉语也有自己的优势, 我们要做的就是扬长补短。其实近代以来, 汉语已经从其他语言引进了大量的抽象词汇, 语法上也有不小的改变, 这大大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这说明汉语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 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让汉语更加明晰和精确, 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宗教与思辨力

宗教与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 宗教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清楚。比如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所以西方文明又被称为基督教文明。那么宗教对人的思辨能力有影响吗?笔者觉得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宗教信仰能够促进人的思辨力的发展。宗教的经典著作往往也都是思辨性强的哲学著作, 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等, 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有些道理需要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能理解。在读这些著作时, 往往需要深人的思考, 这是对思辨力的训练。有宗教信仰的人, 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道德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在举行宗教仪式时, 不论是听牧师布道还是听大师讲法, 都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特别是终极意义。这种对抽象问题的思考会促进思辨力的发展。

宗教本身就是教育。不仅教育孩子, 也教育成人。当宗教要劝说人来相信和认同某种观念时, 它的劝说必须要有说服力, 必须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证明本身就是思辨的过程。而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当他面对某种宗教观念时, 会自己选择是否相信和认同, 这个选择的过程也是思辨的过程, 他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证明这观念是否合理、正确, 只有经过思考后感觉正确与合理的观念, 他才会相信和认同。所以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 他会经常地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思考。宗教神职人员还会经常帮助人们解除思想上、心理上、精神上的烦恼与痛苦, 通过与人的讨论, 分析问题的原因, 提供解决之道, 这个过程同样是一个思辨的过程。

宗教在道德上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多数宗教劝人向善, 尊重他人, 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更加理性。宗教通过教义、戒律等, 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起到引导和约朿的作用, 而引导和约朿的人的精神, 也就引导和约束了人的行为。

我们前面谈到过的传教士丁韪良、明恩溥等人, 都认为要提高中国人的思辨力, 必须引入宗教, 他们希望引入的是基督教。许多中国人也同样认为, 缺乏宗教信仰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具有不利影响。

没有信仰的人, 心中只有今世, 世俗的功利就是他们人生的追求。一个追求精神世界、彼岸世界的人往往是很多中国人不能理解的。

解放前, 李叔同出家的事情曾经轰动中国;在现代对著名歌星李娜出家中国人仍然难以理解;曾经的神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的宁铂,他的出家被人当成少年班教育失败的负面典型。很多中国人常会认为沉迷宗教哲学的人是迂腐的书呆子甚至是心理不正常、精神病、走火人魔。在没有信仰的人看来, 精神只是物质的衍生物, 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他们的心里只有钱, 很少会花时间去思考人生、道德、真善美等看来虚幻的、并不能带来金钱利益的东西, 不能带来金钱利益的东西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的。他们没有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而为了金钱利益,他们做起坏事来毫不顾忌。

重视物质方面的追求, 是中国人的显着特点, 连海外华人也是如此, 历史学家萧功秦谈到过这个问题:

不久以前, 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 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 感触最深的是, 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 与西方人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 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 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 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 只要中国人在一起, 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 都非常实际, 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 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 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则追求其他东西, 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 而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 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 但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什么高级轿车。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 追求什么, 物质生活得如何好, 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换言之, 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十分单一, 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 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 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 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 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西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

对此种现象, 萧功秦提出了疑问:

为什么会这样?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缺乏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问题?还是是一时的、过渡性的现象?

有人说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有关, 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宗教对来世, 对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与信仰, 往往能培育人们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 宗教心理确实是相对淡漠的。佛教并不是中国的国教, 本土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实也相当功利化, 自古以来, 包括历代帝王在内的相当多的人们信此教的目的, 也只是追求现世的长生, 对来世与彼岸世界并没有兴趣。在中国, 人们即使信佛, 也往往是怀着某种相当具体的功利的目的来求神拜佛的。一个结婚几年没有生儿子的中国人去观世音像前烧几炷香, 与其说是出于对超然世界的追求, 不如说是一种对神灵的贿赂, 体现的恰恰是最功利的态度。一个缺乏彼岸观念的国度里, 讲求实惠、注重于现世的生活, 务实而少幻想, 便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品格。如今又处于一个商品世俗化成为潮流的时代, 那么走向全民性的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了。 [82]

对于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物质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 萧教授认为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正是由于中国人缺乏精神世界的追求, 缺乏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祜燥的推理不感兴趣, 思维不够深入。重视物质的中国人, 他们哪里会重视和喜欢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人文社会学科呢?中国人重理轻文似乎是必然的, 而轻视文科也就必然会造成思辨力的衰弱。

儒家讲究“慎独”, 正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 他没有“独”的时候, 因为“神”无处不在, 每时每刻都和他在一起。而“慎独”的境界是普通人难以达到的, 因为独处的时候, 既没有外来的约束, 也没有个体精神上的约束, 他为什么要“慎”呢?怎么会“慎”呢?所以当中国人独处的时候, 他会很没有理性, 会完全伸展出他的恶的一面。他会当面做好人, 背后做小人。当没有人看见他的时候, 他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他会无恶不作, 无所顾忌, 为所欲为。比如网络上的谩骂, 是因为没有人知道骂人者是谁, 所以他们骂起来就无所顾忌。但如果是在公开场合呢, 一般人是不会骂人的,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缺乏教养、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但一旦离开了别人的视线, 他就成了另外一个人。慎独, 对于无神论者是一种困境,造成了他们独处时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及为所欲为的行为方式。这对理性思辨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传统与思辨力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 大多数人包括许多著名的学者, 都把中国人缺乏思辨力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特别是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压制, 使得中国人没有形成思辨的传统。柏杨认为, 中国文化是一个酱缸, 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 是最灿烂的时代, 但是从那个时代之后, 中国文化就被儒家所控制。到了东汉, 政府有个规定,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发言、辩论、写文章, 都不能超出他老师告诉他的范围, 这叫做“师承”。如果超出师承, 不但学说不能成立, 而且还违犯法条。这样下来之后, 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全都扼杀、僵化。就像用塑料口袋往大脑上一套, 滴水不进。一位朋友说:“怎么没有思考力?我看报还会发牢骚。”思考是多方面的事, 一件事不仅有一面, 不仅有两面, 甚至有很多面。孙观汉先生常用一个例子, 有一个球, 一半白, 一半黑, 看到白的那半边的人, 说它是个白球, 另一边的人, 则说它是个黑球。他们都没有错, 错在没有跑到另一边去看, 而跑到另一边看, 需要想象力和思考力。当我们思考问题时, 应该是多方面的。 [83]

而皇权专制统治更是不希望民众有思考能力, 几千年来, 在教育上一直没有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传统:

有思考能力的奴隶最危险, 主子对这种奴隶不是杀就是赶。这种文化之下孕育出来的人, 怎能独立思考?因为我们没有独立思考训练, 也恐惧独立思考, 所以中国人也缺乏鉴赏能力, 什么都是和稀泥,没有是非, 没有标准。中国到今天这个地步, 应该在文化里找出原因。[84]

柏杨又说:

几千年下来, 一切东西都由别人 圣人或有权势的大官之类,替我们想好了, 自己不需要想, 而且也不敢想。要怎样做才对呢, 中国人似乎需要练习自己去做傻子。 [85]

主子不允许奴隶思考, 一切听从主子的安排。几千年不思考的中国人, 思维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 甚至在退化。

黎鸣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人没有思辨能力, 为什么? 》,分析了中国人没有思辨能力的原因, 他同样认为儒家是罪魁祸首:

……在传统儒家的中国, 中国人的绝大多数的“名称”都是缺乏最一般的精确性、普遍性的“定义”的。中国的儒家文人, 从孔子开始, 就从来都没有对“对象”严格、精确、普遍“定义”“名称”的习惯。例如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智”?什么是“信”?等等等等, 它们具有精确、普遍、严格的说法吗?没有。中国汉语中“名称”的模糊性或不准确性, 大概全世界第一。中国人之所以没有逻辑思维, 就从孔子及其儒家开始。直到今天, 中国的文科学生, 乃至他们的教师、博导还依然是如此。

千万不要小看了关于“是什么?”的问题的“思辨”的重要性。对于眼前具象的实物对象来说, 这个问题似乎不大, 例如这个是喝水的“杯子”, 那个是撒尿的“尿壶”之类。但对于抽象的, 乃至想象的对象来说, 如果没有一定逻辑的方法就将是不可能的。例如现在大家经常运用到的“电”、“电子”、“原子核”、“磁”、“平等”、“民主”、“自由”、“宪政”、“选举法”等等等等, 基本上属于抽象的或设想的概念, 如果没有严格、精确、普遍“名称”的“定义”( 在学术上, 我们称之为概念的本质内涵), 它们就将不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思想交流的工具, 而没有了这些“工具”, 我们也就将不可能利用它们去具体实践地“做什么”, 自然也更不可能设想去进一步了解它究竞是“为什么”了。大家可以想一想, 连“是什么?”的问题都没有能力去“思辨”的民族, 他们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自然科学么?更又怎么能创造出“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呢?[86]

笔者不否认传统文化对人的思辨力的影响, 但笔者认为, 在当今中国, 历史原因不再是主要原因。在古代, 由于交通、信息传播等方面技术的落后, 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缺乏交流, 缺少思想观念的碰撞,一个国家的国民往往只能接触到有限的一种或几种思想文化。特别对于中国来说, 更是如此。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 大海、高原、荒漠环绕, 与外界交流困难。所以中国古人很难接触到国外的思想和文化, 多数人只能接触到中国这一种文明, 也只能接受有限种类的思想和文化,基本上没有别的选择。因此, 在中国古代, 传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但是现在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极为发达的时代,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同的思想和理论。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和思考, 判断哪一种思想和理论更加接近真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觉得哪种思想和理论正确, 就可以选择哪一种。通过比较, 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文化的长短与对错, 可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我们同样也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影响现代中国人的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 还有其他很多国家的历史和当今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 再沉迷于批判古人、批判传统, 其意义不再重大。更不能把当前许多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历史、推给祖先, 而应该把目光投向当今, 从当代找原因。

让我们打这样一个比方, 一个孩子学习不好, 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 他说:“不能怪我, 我曾祖父小时候就学习不好。”学习不好,怎么能怪自己的曾祖父? 这看起来荒唐的事情, 就是很多中国人的心理, 他们热衷于批判祖先、批判传统文化, 把自己的无能推到祖先的身上。似乎自己不行, 跟自己没有关系, 都是祖上的原因。祖宗有错, 当然应该批判、应该研究, 但不能让祖宗为千百年后儿孙的错误和愚蠢负

责。我们不能老是把今天的国民劣根性及今人的不争气归结于祖宗的责任, 既然祖宗说得有错, 把他的错处抛弃就是了, 他说错的地方也跟着他学, 这不是傻吗?我们把自己的错误都归结于历史, 这是不负责任的借口, 显示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懦弱。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今天, 投向自己, 反省自己, 反省我们的思想、制度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