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背后的甘肃情结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后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几句。这篇传诵了近千年的名作,是无数仁人志士,心忧天下的见证;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渴盼达到的做人标准。如今人们只知道,《岳阳楼记》是当年范仲淹应岳州知州滕子京之邀而写的。可是,它隐藏在背后的甘肃情结却鲜为人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要从宋夏之争说起。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过了78年,又一个地方政权在宋王朝的西北面正式建立了。1038年,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正式建立政权“夏”,史称西夏。宋夏在西北边境展开了大规模的争夺战。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元昊派兵从东路南下围困延州城。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与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孙合兵救援,在三川口与西夏兵遭遇,发生激战,宋军大败。这是宋夏交战的第一个败仗,西北形势真是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被韩琦的全族人以性命为担保调到陕西。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宋仁宗时,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始终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去世,谥忠献,宋神宗为他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字希文,本是唐朝丞相范履冰的后人。其先祖世居豳州。唐末,他的四世祖范隋,因官任处州丽水县丞,举家南迁赴任,随即在苏州吴县定居。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任宋武宁节度掌书记,驻扎在徐州一带,范仲淹在徐州出生。范仲淹两岁时,范墉就去世了。他的母亲谢氏改嫁给了山东淄州长山县的朱文翰,范仲淹改名为朱悦。由于从小失去父亲,范仲淹生活极其艰难,改为朱姓生活状况才有所改变。范仲淹的成功和他少年时的苦读密切相关。使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是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根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阳春三月,27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二年后,他上书改名,请复为范姓,才有了范仲淹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韩琦持强硬立场,主张进攻。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十月,范仲淹提出攻守策,一方面要抢占宋夏边境处的战略要地,一方面屯田固守,利用有利地形拖住夏军,反对贸然进攻。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二月,李元昊率 10 万大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 万人,谁知任福贪功冒进,在好水川大败,6000 余人阵亡,任福等百余将校级军官战死。战后,撤去了夏竦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被降为“本曹员外郎,知耀州,徒庆州,迁左司郎中”。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其中韩琦知秦州,范仲淹知庆州,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从此,一代名臣把他一生中的三年时光留在了甘肃庆阳这块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到庆州后,立即犒赏诸羌,阅其人马,同时极力和解各民族之间的仇杀,“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曾与李元昊暗中勾结的酋长600余人,受其感召“自是始为汉用矣”。他还冒着极大的风险,对当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军制进行了改革,把庆州所属的18000人的兵马,分成六队,每队由一员将军常年统领,每队3000人,平时分别训练,战时根据敌兵多少合兵出击。

范仲淹花大力气对庆州进行建设,大量修城筑堡,建设立体防御体系。在庆阳,他不仅修筑了有“天开雄胜险设金汤”的镇朔楼,而且对传说中周人先祖养鹅的“鹅池洞”进行了改造,以防备西夏人的大举进攻,甚至长期围困庆州城池。范仲淹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虹吸”作用,将鹅池洞与城外的东河道挖通,起到四季不涸的作用。这样,彻底解决庆州城的水荒问题,至今庆阳还流传着“庆阳有一宝,吃水不用舀”的谚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历二年九月,李元昊突袭泾源,葛怀敏阵亡,关中震动,范仲淹从庆州率军救援,击败西夏,派部将曲珍追敌,曲珍率军进入西夏腹地,大获全胜,边地军民唱道:“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十一月,范仲淹又调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使兼沿边招讨使,与任同职的韩琦共同开府泾州。但与韩有分工,韩兼管秦凤路之事,范兼管环庆路之事。

庆阳西北一个叫马铺寨的地方,是西夏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守住此地就可以堵住西夏人的进犯。但由于此地地势险要,西夏人日夜提防,宋兵只能设立一个小寨子,达不到长期守御的目的。范仲淹决定在这个地方修筑城堡,以彻底断绝西夏人进犯的通道。范仲淹想了一办法,他先派他的儿子和蕃将赵明先悄悄占据其地。而范仲淹则亲率大军随后跟进,由于保密工作非常好,不仅西夏人不知宋军的目的,就连范仲淹部下也是在快到时才知要筑城。由于准备充分,范仲淹所部十天就筑成了一座城池,命名为大顺城。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西夏人见宋兵固守不出,攻城又怕后路被断,无奈退兵。范仲淹以大顺城为中心,修筑了一大批城堡和烽火台派兵驻守,建了一条完整的防御体系。范仲淹筑城成功的消息传到汴京,宋仁宗看了大顺城的图纸大为惊叹。由于战功卓越,范仲淹于这年十一月被调任陕西四路主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年(庆年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到大顺城视察,看到此地一改昔日破落,时刻面临西夏人威胁境地的景象,他心中非常感叹,于是吟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庆历四年深秋,范仲淹再次巡边大顺城,于是他写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时他已经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在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努力下,西北前线不仅稳住了局势,而且培养出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领,在同西夏的对抗中逐渐摆脱了被动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西夏长期用兵,境内老百姓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宋夏双方开始议和。从庆历三年开始商谈,直到庆历四年才算完成和谈。韩琦、范仲淹等人为宋夏边境赢得了20多年的和平时期。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范仲淹回京除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职务。后来,范仲淹开始了“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大约实行一年时间左右,就失败了。庆历五年,范仲淹任陕西四路安抚使。年末,因朝中有人诬陷范仲淹、富弼助石介谋乱,遂罢范、富安抚使之职。范仲淹引疾求解边任,迁知邓州。

范仲淹调回朝,滕子京接替范仲淹任庆州知州。不久,滕子京遭受诬告后来也被调到了岳州。事情是这样的:庆历二年滕子京到泾州不久,定川守将葛怀敏战败,西夏兵趁机攻泾州。其时,泾州军队大部分被葛怀敏带走,城中只剩老弱病残,形势万分严峻。滕子京处变不惊,招募农民、残兵守城,还身穿盔甲登城巡查,将国库中钱财拿出来给守城军士。范仲淹听到消息后,立即率兵相救,终于击退西夏。战后,泾州士兵士气异常低落。滕子京再次拿出国库中钱财,宰牛酤酒犒赏将士,同时,超度亡灵,抚恤阵亡将士的家属,并亲自祭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当时事情紧急,没有向上级申请,一些人就诬告他贪污库钱,却又查不出证据,后来只好把滕子京贬到了岳州担任知州。

其实,这背后是朝中新旧两派争斗的结果,庆历新政失败的必然,滕子京是范仲淹举荐的官员,新政失败范仲淹遭贬邓州,他也自然难以幸免。于是被贬到了巴陵,也就有了重修岳阳楼的举措。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官邸,收知巴陵的滕子京的来信,请他为重修完工的岳阳楼写一篇碑记。尽管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思绪。次年九月,他写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此文写在范仲淹的仕宦生涯最低落、最暗淡之时。尽管如此他依然恪守文人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处世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滕子京和范仲淹在甘肃庆阳、泾州等地共同抵抗西夏入侵时所结的友谊,恐怕也就不会有《岳阳楼记》这篇佳作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阳楼记》是从甘肃庆阳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