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近年来,我国全力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地落实,牢牢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黑土以土壤有机质高、肥力好、适宜作物生长而出名,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是由于之前不合理的利用,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情况较为突出。眼下,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的试验田中,国家黑土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创新团队正在开展黑土保护性利用试验。

今天是全国土地日,戳视频↓↓↓看“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何被科学保护利用。

总台记者 冯志远: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的黑土地保护利用试验田,这里的工作主要解决的就是黑土变瘦,也就是有机质含量降低的问题。

我身旁的这两组试验田。土壤是同一种,植株的种类也是同一种,最初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也几乎完全一样,但是现在植物的长势差距却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势好的这块试验田,工作人员根据土质分析,添加了有机肥和磷钾等元素,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平衡,让土地可持续利用;但是另一块地,不添加任何有机肥料。可以说吃得好就长得壮,吃得不好自然就营养不良。

黑土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哪种肥料更适合黑土?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在这片地里,一共有大大小小的96块格子田,每一块格田施加的肥料各不相同。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要从植物的长势来判断,优中选优,选出最适合黑土的营养餐,进行逐步推广,让更多的农民因此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下正是作物生长期,科研人员正在开展作物的根系调查。在不同时节,通过作物长势的不同指标来判断试验田中黑土的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龙江省农科院从1979年就已经开展了黑土保护工作,每年科研人员都会归集采样到的黑土。今年,当地的土壤博物馆已经留存黑土样本近8000瓶,这些样本为黑土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科研人员的长期监测,给黑土地开药方、对症下药,黑龙江各地黑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作层厚度增加。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粮食安全“压舱石”底气更足、更可持续。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