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0日,历城区唐王街道大徐家庄村种粮大户徐加雨完成了麦收,亩产达1280斤。

10年前,徐加雨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流转土地,并对新品种进行试种;10年后,他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300余亩,种植的小麦品种都换成了“济麦22”。

“去年就看出来了,这么冷的天,这个麦种没有出现冻害。好多人看我种的麦子好,也都跟着种。今年我又承包了一块地,准备再试种新品种。”徐加雨说。

在多位种粮大户的带动下,唐王街道1.5万亩麦田,目前95%都种上了“济麦22”,在2023年冬天极端低温情况下安稳越冬,今年预计实现亩产增收200斤,并且新增小麦种植面积3000余亩。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济南通过良种育繁推工作带来的粮食产量提升和面积增加的双重粮食安全保障,从唐王街道可见一斑。

十年推良种

“1块1毛3?不对,少了1毛3分钱。你说啥?没有提前签合同就不能按这个价?你通融通融……”

6月12日,在唐王街道大徐家庄村麦田边,唐王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继富和历城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朱玉芳,为了能给农户每斤小麦增加收购价,分别和粮库“讨价还价”。徐加雨在他们旁边听着,对他来说,粮食价格每斤多卖1毛钱,每亩就能多卖130元。

不远处,收割机还在麦田忙碌着,泛起的烟尘把麦地里的人头发上蒙了一层麦黄。麦田里,国家统计局历城调查队对丰产的小麦进行取样,后期将进行测产。

“去年这时候因为冻害减产了,今年能丰收,多亏老百姓都换上了好麦种。”邱继富说。

2022年冬天,历城区近2000亩小麦发生冻害,于是该区从2023年8月开始加大宣传,提升良种普及率。

“我们在种粮大户群里推送小麦良种研发供种企业各区经理的联系方式,各街道也群发到辖区各村群里,指导种植户购买抗冻高产优质麦种,并给他们提供点对点随叫随到的技术服务,通过种粮大户带动散户,全面实现良种种植。”朱玉芳说,“2022年有个别种粮大户自行引进、试种了大穗型品种,但是这样的麦种不适合济南的生态条件,结果发生了冻害。于是,我们2023年以种粮大户为带动,主要推了济麦22、23、44这3个品种,目前从唐王麦收测产来看,效果很好。”

好的小麦品种要推广,制种企业和种粮大户是关键。

10年前,像徐加雨这样的种粮大户接力推良种,如今“济麦22”已经占据山东麦区的“半壁江山”,并且成为包括河南、江苏、安徽、天津等地区在内的黄淮海地区的主要麦种。

而唐王街道作为全市种业发展的核心区,市里明确提出将推进唐王种业聚集区建设。目前该街道已引进了吉林鸿翔种业、山东种业集团等多家粮食种业企业,1.5万亩麦田,一半都是良种育种研究和种子繁育田。近年来已经选育了济麦38、40、70等小麦品种,并且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

“鲁研951是我们公司最近这两年推的‘王牌品种’。它通过双国审,包括黄淮南片和北片六省审定,适应性非常广。它的突出点就是没有明显的短板,无论是产量三要素还是产量潜力,以及抗性,都表现非常出众。”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姚理岩说,“当前我们在历城区通过唐王育种基地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覆盖到整个黄淮麦区。我们在唐王的试验基地目前有900余亩。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把这个基地打造成省农科院鲁研公司小麦繁种样板,以此来带动辐射整个小麦的产业联盟,为咱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十年育良种

十年推良种,而育一个高品质的小麦品种,则需要更久。

6月11日,山东省农科院种质研究所的300亩试验田完成收割。这300亩的试验田被分成了2000个单元,分别种植不同品种的小麦,为了测试每个品种小麦的性状,农科院专家需要对这2000个单元分别收割。

“为了防止混杂,我们把每一个小区的品种放到一个布袋里,这样明年再种就不会出现杂交现象。”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永波说。

从试验田里把小麦收获下来,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需要对其进行脱粒、称重、归类和性状分析,而有些处于育种关键期的小麦,还需要一株一株地脱粒。

“这个穗子是我们在前期种的第四代小麦中选择出来的,通过单穗脱粒机把一个穗子的种子脱出来,我们后期再选择饱满的、千粒重比较好的种子再种下去,这样一年一年进行筛选,最终选出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小麦品系。”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訾妍说。

著名的“济麦22”就是山东省农科院用这样的方法培育出来的。

1989年,省农科院的专家收集鉴定了国内外数百份小麦种质资源,挖掘它们的优异性状作为育种基础材料。随后,经过3次杂交组配、杂种后代选拔、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审定等多个环节,历时17年,“济麦22”才得以育成。目前“济麦22”已经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适应性最广、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累计推广3.6亿亩,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天津等省市在内的整个黄淮海地区都是它的“主场”。同时,“济麦22”还是用作亲本和研究材料最多的小麦品种,以其为亲本育成的小麦品种200余个,后代遍布黄淮麦区和北部冬麦区,被誉为“划时代的小麦品种”。

近年来,在山东省农科院种质研究所的300亩试验田里,已经累计培育出30余个小麦品种,其中4个品种获得国家奖,用科技与创新牢牢抓住小麦的“芯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打造北方种业之都

良种育繁推工作中,制种企业、种粮大户和政策保障是3个关键环节。

“我们对良种的育繁推一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制种企业的自有基地;另一种是订单式,也就是制种企业收购种粮大户的种子,反向推动种粮大户保障良种种植面积。”济南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郑博介绍。

目前,在制种企业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下,整个济南制种面积已达到16万亩,达到种子镇标准1个、种子村标准30个,生产小麦26个品种,总产量约1.8亿斤。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种业竞争力,扩大制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其中,包括重点扶持小麦制种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将农作物制种及加工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统筹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种业企业开展高效育种,扩大制种面积,提升种子生产加工、良种推广服务等能力,让制种企业和种粮大户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提升了他们繁粮种、推良种的信心和积极性。

今年,我市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政策措施(2024版)》。记者在措施中看到,我市将在企业引育、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多方发力。其中,在企业引育方面,将支持企业参与育制种基地建设,构建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创新种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模式,支持企业采取统一供种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种供苗方式,加大农作物良种推广应用力度。在科技创新方面,支持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生物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项目研发;支持种业企业开展高效育种项目,提升育种科研创新、种子生产加工、良种推广服务等能力。在要素保障方面,强化土地、资金、人才保障,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对研发型种业企业、种业科研机构或种业总部基地建设所需的建设用地,列入全市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予以优先支持保障;对于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等,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市有关农业担保机构给予担保支持,进一步推动我市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济南日报 记者:李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