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浑身都是宝,就看能不能用好。过去在农业生产中,农田秸秆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民的难题。如今,在桃园镇,普通秸秆变废为宝,秸秆变“肉”工程既解决了传统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有效解决了牲畜的饲草问题,助力村民做大“牛文章”。

在安徽木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场中,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养殖场里的肉牛正悠然自得地吃着饲养员精心为它们制作的口粮,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草料味儿。养殖场旁打包回来的秸秆叠放整齐。对于养牛,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尽可能地利用秸秆作为饲料,节省了养殖成本。

“可别小瞧了这些秸秆。秸秆经过柔丝、除尘,和发酵过的全株青储、酒糟经过配比,做成优质饲料,营养价值高。牛吃着不但上膘,还不得病,大大提升肉牛质量。”安徽木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宿州分公司负责人宋雷响笑着对记者说道。

夏收期间,木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已收储午季小麦秸秆2000余吨。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公司负责人宋雷响在养殖过程中,充分利用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并通过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合理规划饲养密度和科学的饲养技术,以提高肉牛的养殖存活率。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成功实践了规模化、科学化生态养牛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肉牛养殖与农作物秸秆循环使用的协调发展、变废为宝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收集附近村民的小麦秸秆2000多吨,周边村民午收后的秸秆先用搂耙机给搂成一起,然后打捆,再拉到我们场地里面储存,村民也不用再处理秸秆。”宋雷响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养牛过程中,大量的牛粪成了环境的污染源,公司为了消除牛粪等带来的污染,木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雷响表示有新办法,他告诉记者:“我们把牛粪储存到晾粪棚里边,然后经过发酵之后,就让周边的农户免费给他们拉去,种地使用。”

通过利用秸秆促进畜牧业发展,秸秆资源从以往不被重视,到现在有效利用,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污染变成了增收,实现了质的改变。

安徽木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只是埇桥区高效推进“秸秆变肉”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埇桥区凭借粮食种植面积广、畜牧产业发展均衡、秸秆饲料资源丰富、肉牛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加快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有肉牛养殖场864家,其中养牛出栏量50头以上的有181家。(郭一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