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健

下午4点半,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大胜村机声隆隆,田地里,搂草机、打捆机等开足马力;道路上,中型货车满载小麦和各式农机往来穿梭。

联系买家收购麦子,协调更多农机进场作业,安排人手检查引水沟渠……短短1小时,种粮大户陈渝接了十几通电话。“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抢时间,天天忙到晚上10点多。”陈渝大清早下地,午饭都没顾上吃。

今年42岁的陈渝是重庆人,过去经营火锅店,对农业一窍不通。2018年,他来到灌南县流转土地,一开始粮食收成很差,两年亏损了上百万元。之后,他到各地参加农业培训学本领,再加上机械化助力,从第三年开始,在大胜村流转的1000多亩地迎来丰收,每年利润数十万元。

麦田收割完毕,搂草机和打捆机紧随而至,自动“拾捡”秸秆。搂草机在前将秸秆聚拢到一起,打捆机在后配合作业,直行、拐弯、调头,不过十几秒,一捆三四百斤重的“麦秸卷”就从打捆机的“肚子”里“吐”了出来。

收了麦,人不能歇,地也不能歇。七八天后栽插水稻,为了赶时间,农机手一直奋战到深夜,将1000多亩麦田里的秸秆清理干净。

除了清理秸秆,还有一堆活儿:平整土地、灌水泡地、翻土、打药、施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一台挖掘机、两台整地机已进入田间,准备平整土地。“这一季,约40亩麦子收成不太理想,主要因为地不平。”陈渝说,村里开展规模化种植没多久,“小田”变“大田”后,有的地高低差有四五十厘米,灌水时,洼地的麦苗难免被淹。

“大田”的地,高低差要控制在10厘米以内,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别看我们都是大老粗,可在田里干的都是‘绣花活’。”挖掘机师傅胡建跃笑着说,一铲斗下去,挖得非常精准。怎么做到?既靠经验,也靠设备。每挖一阵,他就拿起激光水平仪测量,红色的激光射到地里,哪里高了,哪里低了,一目了然。

土地平整完,接着就是灌水泡地。灌南县水利局局长邱军介绍,与往年同期比,今年降水较少,但县内河网密布,水源相对充足。在此基础上,灌南加强水源调度,加大新装备、新技术的投入,确保夏种供水。

用水得到保障,各项工作紧锣密鼓进行。6月,陈渝的工作时间表精确到了小时:14日晚上11点开闸灌水,19日早上7点无人机打药、施肥,20日早上6点插秧机开进田里……几天工夫,一排排翠嫩的秧苗已在田中迎风摇曳,等待秋日的满目金黄。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