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高原阳光雨露滋养下的高品质菜心,下午运出,第二天一早就放上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供应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文菜”占了全省近三分之一。

“从2022年的4.24万亩到目前的5.8万亩,通过以商招商,县里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面积逐年扩大。”砚山县农科局局长昌继明介绍,近年来,砚山县抢抓云南建设全国重要“菜篮子”供应基地和文山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机遇,引进龙头企业27家,推进蔬菜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了蔬菜种植、加工、仓储、运输全产业链发展。202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2.7万亩,蔬菜产量36.77万吨,其中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蔬菜15.5万吨,现代特色农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兴带动农村强、农民富,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来自高原的新鲜蔬菜走上粤港澳大湾区餐桌,当地农民还享受到了产业兴旺带来的发展红利。“基地每年为当地群众带来7200余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吸纳周边1.1万余名群众务工,每年能为群众带来2亿余元的务工收入,周边群众收入快速提高,总体增长超全县平均水平近一倍。”昌继明说。

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文山州贯彻落实云南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保障。2023年,全州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17.26万亩,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1455.71亿元。

“到7月中旬辣椒将大量上市,那时田间交易市场车水马龙,空气中都弥漫着辣椒香气。”身处全国第二,西南第一大的辣椒专营市场——砚山县稼依辣椒城,文山州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张才能描述起田间辣椒交易的火热场景。他口中的田间交易市场,是近年来当地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新成果。从2019年起,砚山县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村寨,建成了辣椒田间交易市场5个。

对新市场带来的新变化,种植辣椒30多个年头的椒农万富成感触颇深,“过去,就一两个老板到村里收购,价格往往他们说了算。现在,就近拉到交易市场卖,每公斤能多卖2角多,一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把市场从集镇搬到田间地头,既节省了运输成本,也为辣椒经销商搭建起了开放透明的买卖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助农增收效应明显。

辣椒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摇钱树”,离不开砚山县以基地化推进产业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等合作模式,推动规模化种植,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

砚山县众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是当地联农带农的典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收购、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带动3000余名农户种植辣椒2万余亩。”砚山县众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有华告诉记者,去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公司新建了3条烘干生产线,并建成了100亩育苗基地、2条剁椒生产线、2条包装生产线,辣椒收购量增加至5000吨至8000吨,联农带农能力进一步增强。

依托“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产业集群等项目,砚山县积极谋划实施了一批辣椒“一村一品”专业村、辣椒烘干生产线、辣椒育苗温室建设等项目,加快辣椒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辣椒产业提质升级,2023年全县种植辣椒55.8万亩,辣椒产量51.5万吨。

随着产销加工体系的健全,椒农得到了实惠,企业获得了发展。目前,全州50余万群众种植辣椒173万余亩,辣椒、蔬菜等现代特色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本报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