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会经历青春叛逆期,一般来说,有两次叛逆。一次是七岁至十岁的时候,一次是十四岁至十六岁,有的要早或晚一些。青春期叛逆是一种心理上的蜕变,和主体人格独立有一定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生下来之后,意识是一张白纸,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会形成一定印象。这些印象相当于在白纸上画下的痕迹,当痕迹多了以后,就相当于某种经验,而这些经验会形成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并非只会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就好像人工智能吸收足够多的信息之后会独立思考一样。人的大脑相当于一台超级量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是光速,可以支配肢体,可以形成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计算系统。这种计算系统非常复杂,即便用大型电子计算机,也无法真实模拟。大脑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在逐渐接受刺激中学习适应的技能,积累经验,甚至完全适应外界环境之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虽然这种判断和推理不无偏激,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漏洞,甚至出现很多错误,但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推理结果深信不疑。

孩子们就是这样,认知有限,却总是认为自己想的和做的都是对的,别人想的和做的都是错的,甚至有征服世界的欲望。他们小的时候需要大人照顾,只能看到家庭以及家庭周围的世界,认为世界就是这么大,周围的大人都可以任意驱使,甚至自己就是世界的王。这种认知并不是毫无道理,而是认知程度有限的表现,当他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有多么大的时候,就不会把自己想象成世界的王了。在孩子七到十岁的时候,正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他们会发现世界比想象中的大,也比想象中的复杂,就会产生难以适应的感觉。或者说,他们以前称王的时代结束了,内心会有一种失落,会感觉自己很渺小,但又不能说出来,就会变成情绪发泄出来,对周围早已臣服于他的家人发泄,会表现为失去理智的叛逆。恰恰是这个时候,是人的主体人格形成并试图独立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八岁的孩子知道世界的伟大,也知道自己能力的弱小,却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尤其是陌生人简直不知道他们是谁,也不会以礼相待,更不会宠着他们。于是,他们感觉失落,却不得不适应社会规则,要训练一定的独立性,而家庭却没有给他们太多独立性,他们就要挣脱家庭的束缚,急于获得别人的承认,其实就是主体人格形成的一种标志————要挣脱别人的控制和影响,变成独立的个体。只是,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并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于是,就有了各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叛逆行为。他们感受到主体人格的存在,却不能保持独立,就要叛逆了。

到了十四岁或者更早的时候,孩子似乎了解了世界了,尤其对周围的世界比较熟悉,就要实现人格独立,而这个时候,他们没有经济独立,甚至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当然不能获得什么好的结果了。但他们迫切想要独立,尤其要保持主体人格独立,内在的想法不可改变,也就出现了很多叛逆行为。当然,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在七八岁的时候,身体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十四岁左右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这种生理的变化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变化,或许是人的意识对身体的变化无所适从,才会转化为心理方面的叛逆,或者表现为各种其他的症状。

人是灵肉复合体,肉体的变化会带来心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也会带来肉体的变化。在道德礼仪规范里,身体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只是片面强调情感的变化,强调“克己复礼”的内容,强调规则意识,强调约束自己,会对人性形成一定的压抑。而孩子成长阶段没有形成太多的克制,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就很容易形成被情绪支配的情况。而很多情绪并非正面的,而是负面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容易被其他人误解。也就是说,他们迫切地希望建立主体人格,却被各种因素阻挠,就要奋起反抗,或者唯唯诺诺,无所适从。一切的不合理行为都是一种“磨合”,一切的犯错都是一种试错,不过不能造成太大的影响,以免试错成本太大,承受不起。可是,有些家长和老师疏于管理,不会引导,会导致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绪出现,也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那就是青春期是性成熟的时期,不管是七岁至十岁,还是十四岁至十六岁,都是孩子性成熟的时候,是性成熟导致孩子心理的变化————他们想要做大人,却做不成。其实,还是孩子主体人格形成的过程,只是他们没有觉察到,大人也不是很重视罢了。或许,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主体人格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教育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即便是成人也有很多没有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也就真的算是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