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几个青春期叛逆、厌学和躺平孩子家长聊天时,吃惊的发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妈妈都特别优秀,不仅是高学历,而且工作中能力也特别强,对孩子学习要求也比较高。

当然,妈妈也很强势。这种强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干,对孩子所有的事情大包大揽,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只挑问题或孩子做不到的地方,而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觉得是理所当然,是孩子应该做的。

我终于明白,这些叛逆和躺平的孩子为啥明明很优秀,却毫无自我价值感,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唯一不是废物的理由,只有学习成绩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学的时候,轻而易举能做到人群中闪耀,是那个被众星捧月的最亮的仔。

可是到了初中和高中后,遇到的竞争对手太多,虽然自己很优秀,但奈何别人更优秀,更卷。

这时,孩子就处于卷不赢,躺不平的尴尬中内耗了,开始质疑学习的意义,开始怀疑自己努力的价值,更对自己无法做到顶尖而困惑。

困惑和迷茫中,就有点厌烦,不再把学习当成一件有成就感的事了,于是就开始玩游戏。

为了游戏,可以千方百计请假不上学,也为了游戏放弃了写作业,甚至为了游戏可以不吃饭,不睡觉。

家长们痛呼:游戏是个万恶之源,迷上了为啥就回不了头了?

于是,拼命阻止,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这会在干什么?算着游戏孩子已经玩了多久?写了几个字?

一见孩子玩游戏,就觉得血压飙升,心突突狂跳,恨不得砸了pad,碎了手机,关了电脑,让孩子好好学习,重回巅峰。

我曾经也是同款妈妈,一见孩子玩游戏,就开始不淡定,就想着如何跟孩子谈,如何能斗智斗勇,让孩子少玩一会,别那么迷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发现,无论我怎么严防死守着游戏,都无济于事,孩子还会见缝插针地玩。即便强硬收了电子设备,孩子也不会学习,反而下次玩得更嗨,更加失控。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痴迷游戏?为什么曾经那么自律学习,要求上进的孩子,会突然变得摆烂?沉迷游戏?

关于这个问题,想制止孩子玩是不可能的,倒不如父母后退一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迷恋游戏?尤其是太能干、太强势、太优秀的妈妈们。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妈妈们太全能了。高学历、强能力以及对孩子的高要求,已经在孩子内心潜移默化植入了对自我的高要求和高标准。

小学时候,孩子一帆风顺,妈妈的高要求,孩子基本还能达到,反而还会有成就感。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家长认可。

到了初高中阶段,对手变强了,知识变难了,成功没那么轻而易举了,但父母的要求依然在水涨船高。

孩子做不到时,又对自我有高要求时,就崩溃了,怀疑了,觉得自己好菜啊。怎么哪个赛道都做不了王者,时间久了,干脆卷不动就不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游戏,成为了孩子唯一的“桃花源地”和情绪释放出口。

妈妈们看到的孩子又在玩游戏。气不打一处来,生气,纠结,催促,得到的是孩子激烈的反抗和冲突。

看着越催越摆烂,越管越不学习,妈妈们着急了,于是不敢催,不敢说话,对孩子随时都小心翼翼,但内心的火苗却在继续燃烧,直到将自己憋出内伤。

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厌学和躺平,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想摆烂。没有一个孩子想放弃自己,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变好。

有时孩子沉迷游戏,只是因为内心的压抑和苦闷,得不到宣泄。

而父母也给孩子投射了太多的压力,父母们只看到了成绩,这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不被懂得,只好沉默的将自己的情绪一股脑在游戏中得到宣泄。

从心理学中来看,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游戏能轻易打败敌人,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获得虚拟的价值感。

但这种虚拟的价值感,给孩子带来了情感上的满足和体验上的酸爽,这是学习没有提供的正向反馈。

另外,高要求,高知和强势的妈妈自带压力,她们会觉得孩子做得到的东西是司空见惯的,是正常的,原本就应该这样,不值得鼓励和肯定。

只有孩子在成绩和排名有突破时,才会发出赞许,这给孩子一种体验:我让妈妈觉得骄傲和开心的唯一途径,就是成绩。我学习都是为了妈妈能开心。当孩子做不到时,就不再为妈妈学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很建议强势的妈妈收起自己的锋芒,不要什么都争最好,做全能的妈妈,后退一步秒变傻白甜妈妈,学会偷懒,学会没那么能干,学会主动凸显自己的无知和傻气,可以不把事事都做得那么完美,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留给孩子去试错。

让孩子做回主角,找到生活的主导,这时孩子的价值感就不会只局限于学习的成绩了。当孩子觉得“我很有用”时,就不会再把游戏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这时,妈妈什么都不用做,惊喜就会发生,你会发现孩子玩游戏没那么狂热了,不再那么痴迷了,因为孩子的价值感有了其他归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