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从建成至今已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黄河年年安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三门峡工程立项之初,却也遭到了各方的反对,其中以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黄万里先生反对得最为强烈,他甚至当着周总理的面说:

“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是罪。”

三门峡工程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怎么会被黄万里说得如此不堪呢?他何来底气敢这样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黄万里先生还真有这样的底气。

黄万里原本在大学里主修铁路桥梁工程专业,后来因目睹黄河水患频发,于是便立志要探寻出治理黄河之道。1934年,黄万里赴美留学深造,并改学水利,先后获得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和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黄万里跑遍了美国的各大水利工程,学习和借鉴美国人的经验,回国后他又先后六次徒步考察了金沙江、岷江、乌江、嘉陵江等,对祖国江河的情况可谓非常清楚,也更熟悉它们的脾气秉性。

事实上,当时除了黄万里先生外,还有很多专家都表示反对三门峡工程,只不过他们的态度没有黄万里先生那么坚决,言词也没有那么他犀利。

1957年,水利部召开了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专题讨论会,会上,黄万里先生再次重申反对三门峡工程的态度,为此,先生还提出了2点预言:

第一、该区域属于淤积段,在此建造大坝,必定会将下游的水患转移至关中平原。

第二、河道中的泥沙本来就已经起到了“上游切割、下游造陆”的自然作用,建造大坝拦截泥沙,以达到黄河清的目的,这不仅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也很难实现,更何况清水出库对于下游的河床也非常地不利。

黄万里先生不愧是一位优秀的水利工程专家,其看待问题非常全面、细致,令人敬佩。但遗憾的是,黄万里先生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进行到第七天的时候,黄万里先生见争论无果,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说道:如果一定要建造大坝的话,那么一定不要堵塞六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泥沙。

然而,黄万里先生的这一建议依旧没有被采纳,水库在施工的时候,仍按照原来设计的将六个排水洞全部堵塞。而事实证明,先生的这一建议是非常正确的,到了70年代,由于泥沙堆积太多,不得不将这六个排水洞全部打开,而每打开一个洞所付出的代价大概是1000万元左右。

1960年,三门峡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怎料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即1961年的下半年,黄万里先生当初的预言便成为了现实。

当时,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堆积着15吨的泥沙,导致潼关的河道被抬高,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的水面也相应涨高,渭河成为了悬河,被誉为中国最富裕的关中平原上,大片的良田沃土出现了盐碱化甚至是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渭河大淤,淹毁的良田高达80万亩,库区农民被迫背井离乡。

不到2年的时间,三门峡的库容就减少近三分之一,若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整个水库只需要七年左右的时间就会被夷为平地,届时,这所谓的黄河第一大坝,恐怕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瀑布。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拥有如此远见的黄万里先生,竟因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而被划为了“右派”。

但即便如此,他初心不改,更不顾个人安危,再次上书,他说:“我不能看着就要祸及农民而不说话。至于为此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我一生无悔。”

幸运的是,他此次上书,终于得到了回应,水利部的领导专门约见了他,并让他提出改进计划。

为了尽快做出改进计划,减少损失,先生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他夜以继日的开展工作,最后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就把计划做了出来。他建议:开洞排沙,以灯泡式水轮机加速底流。但很可惜,他的意见仍未被采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上级曾准备将他“右派”的帽子摘下,但前提是需要他写一份检讨书交上来。怎料先生不仅不交,反而再次上书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三门峡的问题其实并不复杂,只不过是没有人敢讲真话而已。

接着,他又质问道:“国家养士多年,这是为什么?”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先生的这一质问,无疑又将他重新拉回到了深渊之中。尽管如此,先生也从未后悔,但他却有遗憾,一来连累了自己的子女升学,二来则自己正值壮年却没有机会为国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黄万里先生晚年时,还曾极力反对三峡工程,那么这一次他给出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成功了吗?我们下文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