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文谈到了萧道成为什么没有敢直接杀刘昱篡位,原因就是当时的萧道成并没有能掌控天下的局势,一方面虽然王道隆和阮佃夫都已经死了,但辅政大臣中尚书令袁粲、郢州刺史沈攸之、中书令褚渊等人也并没有站在萧道成一边,这些人如果联合起来,萧道成也是没有胜算的。

所以萧道成最终还是买通了刘昱的身边人杨万年、杨玉夫等人借他们的手杀掉了刘昱,而之后又立刘昱的弟弟刘准为帝。但这时几个辅政大臣也看出来萧道成篡位之心,于是袁粲和沈攸之都纷纷站出来扯起了反萧道成的大旗。

但袁粲和沈攸之的起兵为什么失败了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刘彧驾崩的时候,其长子刘昱才九岁。所以刘彧也清楚如果要想让刘昱顺利的接班,一方面要清除掉可能对刘昱执政有威胁的人,所以刘彧才杀掉了立过大功的弟弟刘休仁、刘休佑、刘休若,还杀掉了太监寿寂之、名将吴喜,高门名士王景文等在自己篡位时立了功勋的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刘彧在杀掉一些可能对自己儿子执政有潜在威胁的人员时,也刻意扶持了几个对自己衷心的听话的辅政大臣,这几个人就是蔡兴宗、袁粲、褚渊、刘勔、沈攸之五人。而在朝堂内部,还将自己最信任的王道隆与阮佃夫留下作为了辅助刘昱的人选。而因为褚渊和萧道成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褚渊又推荐了萧道成,所以后来刘彧单独下诏书又将萧道成任命为辅政大臣。但恰恰是这个褚渊和萧道成成为了最后刘宋王朝的掘墓人。

其实刘彧的辅政大臣的构成也算合理,其中蔡兴宗、袁粲、褚渊负责朝堂之上,刘勔、沈攸之负责军方,大家彼此有牵制。但随着蔡兴宗和刘勔的去世,这个权力结构就出现了问题,在平叛刘休范以及刘景素叛乱中,萧道成逐渐取得了中央的军权,而沈攸之在荆州,朝堂上没有人能压制萧道成了。其实之前萧道成是在刘勔之下的,但王道隆、刘勔在刘休范叛乱中战死,导致萧道成压制了其它势力,控制了建康朝堂,而褚渊明显又是站在萧道成一边的,这就让权力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而之后刘昱夺权,杀掉了阮佃夫等人,而又放过了萧道成,再次让权力的天平倾斜了。这时萧道成干掉了刘昱,在朝堂上仅仅有袁粲一人是反对的,而沈攸之远在荆州其实本身也有异心,当时沈攸之号称有十万大军,在力量上并不弱于萧道成,所以萧道成对于沈攸之也是非常忌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干掉刘昱之后,明显的沈攸之已经成为了萧道成篡位的最大的障碍,所以不管沈攸之起不起兵,萧道成都要干掉他,所以萧道成和沈攸之之间的战争是迟早会爆发的。其实沈攸之出镇荆州本来不是刘彧的初衷,当时是让蔡兴宗出镇荆州的。但因为王道隆和蔡兴宗有矛盾,所以才被改为让沈攸之出镇荆州。

关于沈攸之的能力其实也是不弱的。沈攸之是沈庆之的从子,出身吴兴沈氏,是跟着沈庆之起家的。之后太子刘邵弑君,刘骏出兵讨伐,沈攸之跟随刘骏是立了大功的。但当时沈庆之没有让刘骏厚赏沈攸之,沈攸之才对自己这个叔父有意见,最终刘子业杀沈庆之的时候,是沈攸之动的手。

之后刘彧篡权,沈攸之选择了投靠刘彧,获得了刘彧的信任。而在天下反刘彧篡位的义嘉之难中,沈攸之确实成为了刘彧平定义嘉之难的核心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沈攸之才逐渐在刘宋政权中获得了刘彧更多信任,也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正是因此才成为刘彧驾崩前被钦定的辅政大臣。

但沈攸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担任郢州刺史的时候,当时的沈攸之其实就有不臣之心了。在郢州招兵买马,快速的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而之后被调到荆州,沈攸之更是带走了所有的兵马,从这个时候沈攸之估计就有画地而治的想法了。

所以当时朝堂上对于沈攸之很早就开始忌惮起来,当年萧道成派张敬儿去雍州就是为了钳制沈攸之,张敬儿甚至连沈攸之的司马刘攘兵都买通了,沈攸之最终兵败也有很大的原因在于此。

所以当刘昱被杀,萧道成做大,萧道成和沈攸之这一对亲家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

沈攸之当时占据荆州,拥有十万大军,其实其实力甚至要超过萧道成。而沈攸之选择了萧道成杀刘昱的时机,然后沈攸之号称他拿到了皇太后的诏书,作为辅政大臣,他要维护刘宋政权,所以又占据了道德高地。

当然沈攸之的起兵也有自己的判断,一方面如果自己不起兵,萧道成站稳脚跟之后,一定会来对付自己,那时候强弱易势结果就不好说了。同时沈攸之判断自己占据道德高点,起兵会得到很多地方势力的支持,但从最终的实际来看,响应他的人寥寥,这也证明其实很多势力早就被萧道成所收买或者威慑了,虽然沈攸之在道德上占据了优势,但是依然没有人响应他。

但我们看沈攸之的声讨书写的还是很有煽动力的。沈攸之并不认为刘昱丧尽天良无恶不作,他认为这些都是萧道成的栽赃。而即使退一步讲,即使刘昱丧尽天良,也不应该由萧道成派人去杀了皇帝,而应该提交给皇太后来废黜皇帝,所以沈攸之直接痛斥的萧道成就是想篡位,要改朝换代,这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但沈攸之的痛斥虽然写得很痛快,但是刘宋内部各派势力早就摄于萧道成的武力而不敢支持沈攸之了。而之前萧道成早就针对沈攸之做了布局,一方面沈攸之一出发,张敬儿就从雍州发兵去抄了沈攸之的后路。而在沈攸之东下的路上,萧道成派柳世隆镇守郢州来阻挡沈攸之的东下的步伐。

而当时在京城的袁粲,刘秉,王蕴等人也谋划起兵攻击萧道成。这两方势力应该是有过联络,如果沈攸之能快速抵达建康,估计形势会更有利于自己。

但沈攸之却还是被自己的暴脾气所害,因为柳世隆对其痛骂而放弃了大军东下,导致袁粲,刘秉等人因为褚渊的出卖而计划外泄,而后逃往据守石头城根本不是萧道成的对手,最终袁粲,刘秉,王蕴,刘韫等人都被杀。

关于袁粲,当时在刘宋朝堂内是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袁粲是出身陈郡袁氏,跟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并称四大侨姓,在南朝宋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正是因为袁粲德高望重,家族影响力大,所以不管是刘彧在位时,还是后来萧道成上台,都是想要拉拢袁粲的。在刘昱在位时,朝堂的实际上是由萧道成、褚渊、刘秉和袁粲决策的。

萧道成想要篡位,一直想要拉拢袁粲,但袁粲这个人跟沈攸之不同,还是很有些气节的,他不满于萧道成篡位的图谋越来越明显,于是暗中和朝堂中的势力谋划要除掉萧道成。但可惜袁粲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还是书生气太重,一方面信任早就站在萧道成一边的褚渊,导致其谋划被褚渊告密,而其起事又拉着扶不上墙的刘秉,导致刘秉因为提早跑路而泄露了起事计划。最终让萧道成有所防范,反而破解了袁粲的图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袁粲跟沈攸之的不同更是袁粲死的也很有气节。当时石头城被破,刘秉等人都逃亡了,戴僧静潜入石头城,遇到了袁粲袁最父子。袁最用身体掩护住袁粲,戴僧静上前举刀猛砍,袁粲对袁最说:“我不失为忠臣,你不失为孝子。”父子同时被杀。

而沈攸之被拖在郢州一直攻城攻不下来,最终军心散了,而萧道成收买的司马刘攘兵也趁机反叛,最终导致沈攸之的军队崩溃,沈攸之想回江陵,没想到江陵已经被张敬儿所占,自己的两个儿子四个孙子都已经被张敬儿所杀,沈攸之跟他的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边界,在栎树林中上吊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说沈攸之的失败是必然呢?虽然沈攸之号称有十万大军,而且号称拿着太后的密诏讨伐萧道成。但是沈攸之失败在自己号称要维护刘宋政权,但是却连一个刘宋的合法继承人也没有推举出来,这样就难免让自己的行动被很多人所质疑,很多人会怀疑沈攸之的行动完全是出于私心,是自己想要篡权。而当时虽然萧道成篡权意图明显,但萧道成还是推出了刘准作为自己的合法的旗子,这就让很多地方势力在这两个人争斗时,难免是站在一边观望。如果沈攸之推出了一个类似于刘子勋这样的人物,宣称萧道成推的刘准不合法,这样自己体系内的人也会觉得跟着沈攸之起兵是正义的。但是沈攸之却缺少了这样的旗子,而自己又没有快速进军建康去夺刘准的控制权,而陷入了郢州的争夺,而在战事胶着时,自己内部难免会怀疑帮沈攸之打仗的正义性,所以最终士气越来越低,导致了自己队伍的土崩瓦解。

从这一点来看,其实为什么刘彧要杀光自己的兄弟也是在防着这一点,但没想到防着兄弟篡权,最终政权却便宜了外人。

随着袁粲的失败和沈攸之的被杀,南朝刘宋政权的辅政大臣基本上除了站萧道成的褚渊,其它反对萧道成的都被干掉了,而刘宋的宗室也基本上被杀戮殆尽。再也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萧道成篡权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