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书从来都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因为对于史官而言,他们的第一职责是秉笔直书,也就是记录真实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往往是不太好看的,也是非常容易触怒统治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历史上,统治者利用暴力来恐吓甚至是迫害史官的例子向来不少,比如说崔抒一日连杀三史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要说对史官规模最大的破坏,那还要数发生在公元450年的北魏国史大案,在这场大案中,以宰相崔浩为代表的数千人惨遭诛杀,而这背后又到底隐藏了怎样的隐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史大案

公元447年,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的鲜卑皇帝拓跋涛,在听信了司徒崔浩的建议后,决定给北魏修一部史书,以彰显自己的汉化和正统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为了展示自己对此事的重视,拓跋涛大笔一挥调集了司徒崔浩,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等朝中高官,由他们负责主持修撰。

然后问题就来了,因为北魏的创立民族鲜卑,在职之前可是没少干,烧杀抢掠,奸淫掳掠的勾当,甚至就连拓跋焘本人也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残暴,经常屠城灭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修史书把这些历史如实记载,那是在打鲜卑的脸,可如果驱赶历史,那这史书修了,也只会成为笑话。

对此,拓跋焘给出了最高批示,如实记载。

可能对于这位敢把屠刀指向佛祖的狠人来说,不就是干了点不光彩的事吗?有什么了不敢认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说了,当时的统治者谁手里都不干净啊。大哥别笑话二哥。

得到了领导的最高批复后,崔浩就来了精神,毫不避讳地将鲜卑那些不光彩的事也一并编入到了《国记》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说到这里,一切正常,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不正常了?

按照古代的史家规矩,本朝人是不能看本朝史的,甚至本朝给本朝人修的历史都只能叫做史稿。

并且在古代,像这种官方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书一般也仅限于统治集团内部传阅,作为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教材,是不会公布的。

可是崔浩却做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那就是他在《国记》修好后,就将其刊刻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北魏修撰国史的同时,崔浩还主持了注释《诗经》《尚书》《春秋》《礼记》《周易》等儒家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间来到450年后,完成了手上修书工作的崔浩决定将《国记》以及由自己主持解释的儒家经典一同刻在石碑上,供人瞻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一瞻仰,就瞻仰出了惊天大祸!

当那些鲜卑贵族,看到史书中那些记录了自己和祖上种种残暴行为的黑历史后,脸都黑了,更让他们愤怒的是,这些黑材料还堂而皇之地放在了都城的天堂之外,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在皇宫里的拓跋焘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并且暴跳如雷,下令将崔浩下狱。

最终,崔浩以修史“暴扬国恶”的罪名被当众处死,同时,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及河东柳氏等主要参与者也都受到了株连,死者数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史学界臭名昭著的国史大案,很多人都感慨,从此之后,史官就再也不敢秉笔直书了。

然而,当认真了解了这桩大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的事情后,你就会发现,作为绝对的雄主,拓跋焘想杀崔浩,绝对不是因为所谓的国史,背后的原因可能远远比看到的要深。

那在这场因修史而引发的血案背后,又到底隐藏着哪些隐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曾君臣相得

讲述崔浩之死背后的秘密,就不得不先说说他的家族清河崔氏,这可是中国古代的顶尖门阀世家,从两汉到隋唐,都是中央朝堂上的公卿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是在五胡乱华的动荡之中,清河,崔氏也依旧稳如泰山,并受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青睐和邀请。

在北魏之前,清河崔氏的子弟就分别在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诸多政权中任职。

而等到北魏兴起之后,不出意外的清河崔氏的子弟也开始在拓跋家手下做官,比如说崔浩的父亲崔宏就被封为了白马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崔浩在北魏的仕途,也真称得上是一帆风,20岁开始入朝为官,直接就被拓跋珪任命为了近臣,拓跋珪死后,拓跋嗣也对,他青睐有加,不仅经常与他商量军国大事,而且两人还时常同车,出行属实是令人羡慕的宠臣。

至于拓跋焘,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和崔浩建立了师生关系,并且也是拓跋焘身边唯一一个汉人文化老师。

等到拓跋焘继位之后,崔浩的地位,那也是水涨船高,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崔浩是“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打仗还是治国理政,几乎都离不开崔浩。

这可不是夸张,拓跋焘由于经常四处征战的缘故,所以就曾经明文表示,如果在我离开京城期间有处理不了的军国大事,那就让崔浩拿主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在朝堂政务上,拓跋焘对崔好信赖有加之外,两人的私人关系也是相当亲密的,亲密到什么地步呢?

崔浩可以随时随地在不用打招呼的情况下就自由出入皇宫,甚至是拓跋焘的寝宫。

至于拓跋焘,也经常像普通朋友一样前去崔浩的家中做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在面对外人时,拓跋焘也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崔浩的信任。

比如说,有一次拓跋焘召见了数百位归顺自己的草原部族首领,当时就邀请崔好与自己同席而坐,并对这些草原领袖表示,他胸中的智慧可比你们的盔甲刀刃厉害多了。

关系曾经铁到这个份上,又怎么可能真的会只因为一部史书而彻底翻脸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道扬镳

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就越不能容忍有人在自己的政治大方向上给自己使唤着,哪怕是自己的至亲好友也不行!

但偏偏在拓跋焘,雄心勃勃统一北方,并希望打造一个全新帝国的时候,恰好就成为他必须除掉的绊脚石,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要从公元431年开始,此时的北魏,已经意识到了汉化的重要性,并且试图拉拢世家子弟来帮助自己重建社会统治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用问,作为当时拓跋焘最信任的大臣,崔浩承担了这个责任,并拥有了巨大的官员任免权!

仅在当年,崔浩就大笔一挥征召了范阳卢、博陵崔、赵郡李、河间邢、渤海高、太原张等诸多世家大族的子弟来到了平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崔浩就给拓跋焘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拓跋焘能够效仿前朝的制度重新划分世家门第的高低,恢复九品中正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崔浩更是进一步,希望拓跋焘能够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而受封的对象也是这些世家大族!

崔浩的这些行动,无疑触及了鲜卑军事贵族的根本利益,也让一直追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拓跋焘颇为反感。

不过当时的拓跋焘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将此事按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崔浩却没有就此收敛,后来趁着拓跋焘出征,太子监国的机会,崔浩又一口气将数十名世家大族的子弟推荐给了太子,并要求太子将这些人全部封为郡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说拓跋焘确实说过,如果潮流决定不了的大事交由崔浩处理,可也不让崔浩这么肆无忌惮地去班夺权啊!

但即使如此,拓跋焘依旧没有直接对吹好,痛下杀手,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拓跋焘再也无法忍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公元445年,伴随着草原柔然基本被打服,黄河以北的大多数区域也都被北魏征服,此时的拓跋焘就觉得山西平城过于偏远,想要将都城迁到河北的邺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来是适应北魏发展需求的想法,但被崔浩坚决抵制。

虽然崔浩给出的理由是国家现在财力不足,不太适合搞大工程以及草原,还不安稳,不适合轻易迁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在不少有心人看来,他就是害怕皇帝带着鲜卑贵族跑到河北,然后让这些河北世家没有好日子过。

而在公元450年,也就是崔浩被满门抄斩的当年,还发生另一件事,那就是拓跋焘决定南征刘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这也算是一场报复了公元430年,当时的刘宋政权趁着北魏弱小的时候发动了北伐,给北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现在北魏强大了自然要找回场子,同时也是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一统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崔浩再一次站了出来,坚决反对拓跋焘的南征之战。

事情到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拓跋焘清楚的认识到,崔浩已经成为北魏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必须将他解决了,于是乎,国史之案爆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魏太武帝亲率十万大军南征。此次南征虽然没能灭亡刘宋,但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至此,南北朝进入了北强南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