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视频 王鑫 济南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拾光|40℃下的“田间工作室”,忙碌的农科院“麦客”

这段时间,济南市迎来入夏以来最高温。早上4点30分,李民到达位于济阳区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必须赶在今天收完300亩麦子,继而进行玉米的播种工作。每年这时是收麦子的阶段,也是李民最忙的一段时间。收割好的小麦需集中晾晒,由于近日一到夜间,济南的天就开始电闪雷鸣,李民已经几个晚上睡不踏实,一夜只睡4个小时就急忙赶往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36岁的李民,从事农业研究已10年。不同于普通农民种植小麦,李民更多的是对麦子的种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他将300亩麦田分割成多个区域进行观察。有的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将蛇床草种于其中,吸引食蚜蝇、瓢虫等,有效避免蚜虫、红蜘蛛等虫害;有的采用针对浇水、施肥、喷洒杀虫剂等控制变量的方式种植;有的采用传统方式种植。从多种种植方式中,选取最优质的种植经验进行后期推广,同时优胜劣汰留下优良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民种的麦子分为济麦22#和济麦44#两个品种,按区域收割后分开晾晒,标记装袋后,一部分收入仓库留种,另一部分用于制作面粉、面条等产品后销售。小麦收割工作分了两部分,大部分麦子采用机器收割,要做对比实验的麦子则需要由李民进行人工收割。收完小麦,来不及休息,李民又赶到蔬菜大棚,他要查看新一批西红柿、黄瓜的结果情况,选取口感佳、形状好的优果留种。大棚内的温度已达到50℃,蒸笼一般的湿热环境下,仅几分钟李民的衣服已全部湿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民的科研天天都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粗糙黝黑。初冬时节,为保证小麦规范种植,他要亲自播种;盛夏时节,他要和工人一起收割。那些种在网棚里的小麦,机器无法进入,需要用镰刀手动收割,在50℃的大棚里一工作就是一天。一年里的其他生长期,他还要不间断地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并防治病虫害。辛苦归辛苦,但看着农作物从种子到丰收,李民很有成就感。他不断研究就是为了将更高效、先进的种植经验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吃到优质、绿色的粮食和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日报纸版面欣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