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素是刘义隆的孙子,在刘彧死后,刘义隆的儿子们基本上就已经杀绝了,而在刘景素这一代,就属于刘景素最为年长了。

而刘景素在南朝宋时期,七岁就被封为建平王,先后担任南济阴太守、南谯二郡太守、南兖州刺史、丹阳尹、吴兴太守、湘州刺史、荆州刺史、南徐州刺史等要职。在刘休范起兵时,刘景素曾经因勤王有功,进拜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但这样一个宗室王爷,为什么在刘休范被灭之后,也会起兵反叛呢?其背后反映了南朝宋怎样残酷的政治斗争呢?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刘景素叛乱的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收获与反思

公元474年,刘休范起兵叛乱被杀,至此刘义隆的儿子们基本上都已经被杀绝了。

而在刘义隆的孙子辈中,刘宏的儿子刘景素最为年长,也因为其父亲25岁就过世了,所以其承袭了父亲的王位,从七岁开始就先后担任任南济阴太守、南谯二郡太守、南兖州刺史、丹阳尹、吴兴太守、湘州刺史、荆州刺史、南徐州刺史等要职,当时刘休范叛乱的时候,刘景素就驻扎在京口,当时因为勤王有功,所以进拜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当时威望最高的宗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也正是因为刘景素驻扎京口,掌控重兵,而他又是宗室大臣,也就是具有皇位的继承权,所以刘景素的存在,就成为了南朝宋某些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

首先我们看到刘景素在起兵勤王后,本来是有功的,但是却被解除了持节都督职务,也就是被解除了兵权。这表明不管刘景素内心里如何想,他已经成为了朝堂中很多势力共同的敌人,开始对刘景素加以提防。

为什么刘景素会成为很多势力共同的敌人?就是因为随着刘景素影响力的加大,任何反对朝堂的势力都可以借助刘景素来谋求推翻现在的政权,通过打着刘景素的旗号,就可以以现在的帝王昏庸的名义,扶持刘景素上台,从而谋求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所以刘景素的威望越大,对于某些势力而言,确实是越危险。

所以这个时候有人开始向刘景素下手。

首先就是发生了防阁将军王季符诬告案。当时防阁将军王季符从京口(南徐州州治,今江苏镇江)逃回建康,向朝廷诬告刘景素谋反。历史上记载是王季符得罪了刘景素,但其实这应该是一个借口,因为面对在身边虎视眈眈的刘景素,建康城内很多人是睡不着觉的。所以必须要把刘景素赶出这个位置,最好人身消灭掉,才能免绝掉这个后患。

当时是谁在积极推进要讨伐刘景素呢?我们看到历史记载是杨运长、阮佃夫这些人听到王季符的诬告,就要求出兵剿灭刘景素,但当时萧道成等人反而是反对的。而当时刘景素得知王季符叛逃,也知道了这件事情的风险,马上派命世子刘延龄快马赶往建康,向朝廷申辩,最终才让朝廷放弃了发兵京口,而是将诬告的王季符流放到梁州。但这件事情之后,刘景素又被宋廷趁机削去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职衔。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朝堂内部对于是否要消灭刘景素还是有分歧的,但是这个分歧不过是有人想彻底剿灭刘景素,有的人是想把刘景素的权力剥夺掉的分歧罢了。

刘景素也是经历过大风浪的人,他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他清楚自己已经成为朝廷稳定的最大障碍,自己反叛也是死,不反叛可能还是死,与其等待,不如放手一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这时刘景素开始拉拢支持自己的力量。刘景素命王潭、贺文超等携带大量金银财宝,秘密前往建康,结交京中武将。冠军将军黄回、游击将军高道庆、辅国将军曹欣之、前军将军韩道清、长水校尉郭兰之、羽林监垣祗祖等皆暗中与之通谋,很多不得志的武人也都投靠刘景素。

那么当时执政的杨运长、阮佃夫这些人清楚形势吗?从历史上看双方都清楚对方要做什么,所以双方都在秘密布局,力图让自己占先手。当时刘景素考虑到自己这方面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就压住了曹欣之等人占据石头城然后迎立刘景素的计划。

杨运长等人也意识到如果让刘景素再积蓄力量,对自己是不利的,于是指使武士周天赐假意投靠刘景素,诱劝其举兵叛乱,但却被刘景素识破。刘景素处死周天赐,将其首级送往建康,以此表明自己并无反意。但实际上对方是不是要反,几方势力都是很清楚的,不过大家都在等待时机。

公元476年的七月变故发生了。当时刘景素拉拢的羽林监垣祗祖突然率数百人叛逃京口,声称京师大乱,劝刘景素立即起兵入京。从历史上看,很可能是杨运长等人掌握了刘景素在京城中的势力名单,开始下手了,所以才有垣祗祖的叛逃京口。但垣祗祖的叛逃,却让刘景素没有了选择,他清楚杨运长等人已经向自己动手了,所以也只能仓促起兵。

而事实证明,当时朝廷对于刘景素的叛乱早就做好了准备,马上做出了响应的部署:

  • 命中领军萧道成出屯玄武湖,总领平叛事宜。

  • 命骁骑将军任农夫、领军将军黄回、左军将军李安民各领步军,进讨京口。

  • 命右军将军张保统领水军,顺江东下,配合步军行动。

  • 以南豫州刺史段佛荣为都统,统领前锋马步各军,随后进兵。

  • 命冠军将军萧赜(萧道成长子)出镇东府城,护卫台城(宫城)。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样的部署也让之前的一个悬念,也就是萧道成站在哪一边彻底的摊了牌。之前刘景素是想拉拢萧道成的,但随着萧道成站到了杨运长这一边,刘景素的叛乱的结局其实就没有了悬念。

当时朝廷的大军兵分两路,任农夫帅步兵,张保统领水军,长驱直进,很快便攻到京口。这时就暴露出来刘景素这一边其实并未做好准备,面对朝廷的大军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案,直接坐等朝廷大军开到了京口城下。面对大军围城,刘景素身边的数十名亲随自发组织出城,向驻扎在西渚(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朝廷大军水军发起突袭,斩杀了水军主将张保,但却因诸将不肯出兵增援,又被前来接应的朝廷大军击败。

随后朝廷大军开始攻城。而这时刘景素这边的力量根本没有坚守的意志,沈颙率部先撤,垣祗祖也随之退走,其余各军相继逃散。唯有左暄力战不退,率部据守万岁楼阻击台军,但终因兵力薄弱而溃败。京口最终被朝廷军队攻陷。

刘景素在京口城陷后,被右卫殿中将军张倪奴擒获,与世子刘延龄等三个儿子一同遇害,年仅二十五岁。

在剿灭刘景素的同时,建安王刘休仁的儿子始安王刘伯融、都乡侯刘伯猷也被杨运长、阮佃夫所处死。刘景素叛乱的被剿灭,也意味着刘宋政权中最有实力的宗室力量也被剿灭了,刘彧在夺得政权之后,为了防止宗室篡权,所以大肆的剿灭了宗室的力量,将政权变成了以外姓为主的权力架构,但最终也难免这个政权终究被改了姓,这也许是刘彧也没有想到的。

而萧道成为什么会站在杨运长、阮佃夫这一边呢?其实如果站在萧道成的角度也能看出来,当时南朝宋最有实力的地区一个就是京口兵,一个就是荆州兵,当时京口在刘景素手里,荆州在沈攸之手里,萧道成派了自己的嫡系张敬儿去守襄阳,来钳制沈攸之,而消灭了京口的刘景素,那么除了沈攸之还值得忌惮的话,南朝宋已经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萧道成了,萧道成选择先剿灭刘景素当然就是合理的选择。

南朝宋随着刘景素的被剿灭,其实就已经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