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时节,大地流金,麦香阵阵。近日,在河北望都县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田地里,几台“铁牛”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工序。

“用时6天、11台收割机、5台运粮车,已完成1970亩小麦的抢收工作。”颗粒归仓,望都县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晓松说,“收割机一走,播种机上地,推闸上水,开始种玉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机手抢抓晴好天气播种玉米(刘威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灿灿的小麦堆满仓库(刘威 摄)

俗语说:玉米争前后晌,早种才能多打粮。顺着黄晓松的手指方向,广袤田野上,几辆大型玉米播种机纵横驰骋,地埋式自动伸缩装置探出头来,给土地360°补水。

“初步测收,小麦平均产量大约1310斤/亩,亩穗数密的能达到60万,亩均产量比去年高100斤往上,今年又是丰收年!”黄晓松笑着说。在他看来,丰收离不开“三新”法宝—— 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

良种是农业的“芯片”,产量的提升离不开良种的支撑。“为了选出优质品种,我们划出200亩试验田,选种18个玉米品种、14个小麦品种,同水、同肥、同期管理,经过连续三年试种对比,优中选优,再大面积推广种植。”在黄晓松看来,“七分种、三分管”,“过五关斩六将”的种子,是丰收的基础。

时至晌午,日照渐强,田野上却十分热闹,原来是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的技术员来了。农户们围着技术员学习滴灌水带的铺设及维修技巧,做好玉米滴灌浇水准备工作。

农技推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我们带来了河北农业大学的老师们研发的种子和防止病虫害的药品,给试验田选种、做实验。”保定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推广研究员张晓红和同事们把一袋袋种子送到农户手中,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

向土地要产量,离不开新技术。这几年,在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推广下,高岭镇不少农户用上了“大小双行”、水肥一体化等种植新技术。以播种玉米的“大小双行”技术来说,宽窄行相间种植,大大提高作物的生长空间和光照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在专家和合作社的指导下,我们对提高单产和品质充满信心。”望都县高岭镇侯陀村种粮大户王福生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机手学习新农机使用方法(杨锋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玉米播种现场(杨锋 摄)

以新机具提升播种质量,是奏响丰收兴农曲的重要旋律。在田垄边,一台淡蓝色的玉米播种机整装待发,这是由河北农业大学遴选的高速射播机,作业速度可达15千米/小时。它有四个“触手”,底部有卡尺可以调节“触手”间距,每个“触手”上方都有装种子的盒子,机器启动后,种子按照设定“奔”向大地。

“我们给合作社的近百台农业机械安上了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将农业机械的作业轨迹、面积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信息集成到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数字化智能管理。”黄晓松说,现在种粮从春种到夏收,再到田间管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可实现智能化无人机全覆盖。(刘赛 李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