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3日召开的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间,唐山与京津农业发展振兴、共生共融,折射了时代的“大变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和高品质果蔬示范区创建,以京津冀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抓手,聚焦重点、抓住关键、精准发力,不断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压实举措,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推进唐山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

聚力基础升级

产业共赢显现三地优势互补效应

依托我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承接京津地区农业产业项目转移。京津企业初具规模,目前,京津地区在唐山投资建厂的农业企业有24家,2014年以后建厂的有19家,其中5家成长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成长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量达到26.9亿元,年销售收入近30亿元。产品涉及粮油、蔬菜、生鲜乳、生猪、中草药、禽蛋、休闲食品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我市全部特色产业。同时,项目投入不断累加。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招引京津企业来唐投资作为招商工作主攻方向,2023年,推动丰润嘉立荷唐山万头牧场项目、唐山三商食品有限公司鲜食玉米深加工项目等9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展,部分已经投产,如嘉立荷万头牧场现存栏奶牛8450头,日产鲜奶量达125吨,奶牛单产已达11吨/年,带动就业150人。2023年,纳入河北涉农投融资项目管理平台的京津项目共20个,总投资66.34亿元,完成投资11.29亿元。2019年至2023年,全市共招引京津企业来唐投资项目62个,签约引资额117.0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77亿元。此外,政策支持持续发力。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支持,融通集团、三商食品、利民荣丰、牛氏农业、和为贵农业等京津在唐投资企业先后获得高标准农田、产业集群、贷款贴息等项目资金,累计超过2000万元。

聚力高质高效科技协同

持续提升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水平

我市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强化与京津院企合作,提升全市农业科技水平。重点院所合作方面,我市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合作协议,共有14个科技项目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研所合作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养殖模式示范项目,使养殖水体氮磷排放降低28%,综合效益提高59%;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在玉田县建立了该所首个蔬菜主产区研发中心,“春茬包尖白菜”经过技术攻关,成功试种。产学研体系方面,鼎晨农业等9个农业创新驿站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南开大学等进行对接,建立专家团队,开展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熟化和推广应用;北京首农集团奶牛“一基地两中心”落户滦南县,加快首都奶业人才、技术向唐山聚集,助力奶业振兴。种质工程成效方面,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合作,建成规模化的北京油鸡保种、选育和养殖基地,目前存栏原种北京油鸡2万只,年可出栏商品代北京油鸡200万只;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专家团队研究培育的红鳍东方鲀“天正1号”、中国对虾“黄海6号”、舌鳎“鳎优1号”已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水产新品种,新品种认定数量位于全省前列;推动重点企业买断中国农科院强筋节水小麦新品种,在实现小麦节水、减肥、减药的基础上平均亩增产20至25公斤。

聚力区位优势市场协同

促进唐山农产品价值全面升级

依托毗邻京津优势,加大“唐农”品牌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唐农”品牌进京活动,促进京津冀市场协同。保供基地全面建立。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基地总数达到10个,获得奖补资金490万元。2023年共有6家基地通过北京、天津、河北农业农村部门组织联合遴选,入围总数全省第一。产销渠道持续拓展。2023年玉田甲鱼、玉田供京蔬菜生产企业分别与北京物美超市、天津尚佳益公司确立合作关系,签订了2500万元的购销意向;遵化老蚧黄瓜成功与北京盒马鲜生超市对接,每斤售价突破12元;河北香宇肉类制品有限公司与北京市永辉、物美、金客隆超市以及新发地、顺义石门、赵各庄等批发市场合作,并在北京市内开设40家专卖店,2023年销售熟食4000吨,销售额达7000万元。对接交流紧密活跃。我市先后举办了中国—乐亭海鲜预制持续发展大会、京津冀露天蔬菜产业创新大会等多场活动,尤其是高规格召开“唐农”品牌发布会,全市35家企业近200种农产品集中亮相,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与京津市场交流,深化合作,实现共赢。

来源:唐山晚报 记者 刘庄子

编审:宋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