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晴

6月24日,德州市召开“走在前 勇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新篇章”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德州市服务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进展、新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介绍,近年来,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认真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各项任务,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着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建设“一区四基地”为目标,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创新融入体制机制。德州市作为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被赋予了“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门机构顶格推进,构建以领导小组统领、12个推进组共同发力、12个县市区“一对一”对接、27个市直部门实体推进的工作体系。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重点地区的交流合作,先后与雄安新区、北京市朝阳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农业全产业链供应、产业协作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天衢新区、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三大对接平台,坚持高位对接、高层推动,30多家驻京央企在德州设立分支机构,累计引进京津冀过亿元项目831个,到位资金846亿元。中国建材、中国有研等央企强企相继落户德州,中机寰宇(山东)车辆认证检测机构,成为全省唯一专业开展新能源车辆检验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对接京津高端科创、智力资源,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逐步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三年来,240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94项。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累计吸引37个科创人才项目签约入驻,19个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

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德州市与北京301医院等30余家京津冀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达成100多项合作事项。建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医联体7个。首都师范大学与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实现合作办学。与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等25家公司共建实训基地、与18家公司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中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交流大会成功举办。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扛牢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德州担当

战略推进体系强劲有力。成立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德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清单化、工程化推进6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25亿元,已完成投资148.3亿元。

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建立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纳入对县市区综合考核。万元GDP用水量逐年下降,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18.77亿立方米,比2019年减少2.7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扣除河湖补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20.26%、14.46%。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全覆盖,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9年改善16%;优良天数比例较2019年改善9.8%;重污染天数比2019年减少8天。全市6个主要河流国控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标准,水环境质量、优良水体比例较2019年分别改善26.4%、166.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土壤环境总体安全。

两河文化融合发展。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牵手工程,成功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成功上线德州市智慧旅游地图,以两河牵手、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为主题,打造14条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叫响“好客山东·大德之州”文旅品牌。

以济德同城化发展为主线,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交通设施更加便捷。郑济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津潍高铁庆云段即将开工建设,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417公里,形成“三纵四横”铁路网。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西环段建成通车,德郓高速、济南至宁津等8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其中,京台高速齐河至济南段改扩建工程是全国首条“双向6车道改建双向12车道”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万公里,形成“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

产业协作日趋紧密。2020年以来,招引省会经济圈过亿元项目425个,到位资金343.5亿元。与省会经济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平台85家,引进科技成果116项,引进高层次人才35人到科技型企业任“科技副总”,促成齐鲁工业大学“一院一基地一园区”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落地。

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济德两市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已有9个县市区与济南市7个区县建立合作机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全面托管德州市人民医院,并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14家医疗机构与山东省立医院等驻济医疗机构建立23个医疗联合体。4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与圈内6市实现“同源”管理、“同标”输出,电子证照互信互认、人才卡互通互认、职工医保关系“免申即享”。

战略支点加快打造。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全域纳入济市圈范围,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德州联动区,开通至济南城际公交线路9条,实现了“半小时”通勤圈。省妇幼保健院齐河分院等项目建成运营,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齐河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三县市各类产业园有近半数中小企业来自济南,联动区已成为济市圈产业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