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弼列传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北宋名相。

  • 不卑不亢的富相公

富弼的母亲身怀有孕时,梦见旌旗之下,仙鹤与大雁降落在自家庭院,声称是上天赦免,不久便生下了他。

富弼年轻时热爱学习,宽宏大量,范仲淹见到他后惊叹地说:“是一个治国的大才。”将富弼的文章拿给宰相王曾、晏殊等人看,晏殊十分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

宋仁宗恢复制科考试,范仲淹对富弼说:“这是个大好机会,你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朝廷。”富弼金榜题名,开始入仕为官。

1042年,富弼负责审察京师的刑事案件,发现有官员伪造僧侣名册,开封府不敢治罪。富弼报告执政大臣,请求捉拿犯罪的官员,宰相吕夷简对此很不高兴。

恰逢辽国在边境驻扎军队,派人前来索要关南(今河北省中部)的土地,态度十分强硬。朝廷决定派使者去辽国,大家都认为此行危险,不敢前行,吕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修引用唐朝名臣颜真卿出使被害的事例,请求留下富弼,吕夷简暗暗留下奏报,没有报给宋仁宗。富弼入朝面圣时说:“陛下有忧虑,是臣子的耻辱,臣不敢贪生怕死。”仁宗深受感动,便让富弼接待辽使。

辽使进入宋朝境内,朝廷派宦官迎接慰劳,辽使声称有病,不出面答谢。富弼说:“我从前出使辽国,得了病躺在车上,听到命令马上起身。现在皇帝的使者到了,而你不拜谢,为什么?”辽使感到吃惊,起来拜谢。

富弼陪同辽使畅谈,敞开心扉,辽使很感动,一高兴就将辽兴宗的要求暗中告知了富弼,说:“能顺从就顺从,不能顺从,敷衍一下就行了。”富弼马上报告宋仁宗。仁宗只答应辽国增加一些岁币,并将宗室女子嫁给辽国的皇子。

因为此次谈判成功,宋仁宗想要提拔富弼,富弼说:“国家有危难,臣子义不容辞,不应害怕烦劳,陛下为什么反而用官爵来示好呢?”他主动担任使者,前往辽国回访。辽兴宗指责宋朝违背盟约,加固边防,是想要对抗辽国,因此辽国才派使者索要土地,如果索要不成就起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弼说:“难道辽朝忘记了宋朝的恩德吗?当年在澶州,如果真宗皇帝听从将领们的意见,辽军一个都跑不掉。更何况,两国和好之后,陛下独享好处,一旦交战,利益就会全部归于臣下,陛下独自承受灾祸!”辽兴宗追问缘由,富弼说:“一旦发生战争,损失的军队、战马,消耗的钱粮,全由陛下承担,还不一定能赢;万一战败,损失更大。”辽兴宗醒悟,表示认可。

第二天,辽兴宗召富弼一起打猎,再次提出割地。富弼说:“既然辽国以获得土地为荣,本朝也一定以失去土地为耻。既然是兄弟之国,又怎么能让一国荣耀而另一国耻辱呢?”不卑不亢地拒绝了辽国提出的一系列无理要求。

等到富弼携带盟约前往辽国,辽兴宗说:“宋朝将东西给我们时应当说‘献’,否则要说‘纳’。”甚至以出兵相威胁。富弼据理力争,辽兴宗知道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就说:“我自会派人商议此事。”富弼回朝上奏说:“微臣用死来拒绝辽国,他们的气焰已经被压制,我们不能同意这一要求。”但朝廷最终允许将“纳”字给予辽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神宗即位后,向富弼咨询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神宗想要有所作为,说:“人主的好恶,应该无法让别人窥测;如果被窥测,就会有奸人主动迎合。应当像苍天监视人类一样,善恶自由,然后予以奖惩,这样功过都各得其所。”神宗又询问边疆事务,富弼说:“陛下刚刚即位,应该广施恩惠,希望二十年内不要提打仗的事。”两人一直谈到日落时分。

王安石开始变法,富弼坚决不执行新政。有大臣弹劾他,富弼仅被降职,王安石认为对他惩处太轻,又向宋神宗进言。富弼说:“臣不了解新法,不能用来治理臣管辖的郡县,臣宁愿回家养病。”神宗心有不舍,但也只好同意。

1083年,富弼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岁。富弼面对国家危难,毅然出使辽国,挽救了两国的和平。他在仁宗庆历年间参与新政,晚年反对王安石变法,成为守旧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列传

范仲(zhòng)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在任职之地生病去世,母亲谢氏无所依靠,被迫改嫁,范仲淹随继父的姓,改名朱说(yuè)。

范仲淹年少时就志向高远,二十三岁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流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拜师求学。他日夜苦学,睡觉都不脱衣服,感到疲惫时,就用冷水洗脸,缺少食物时,就喝稀粥来维持。

二十七岁时,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考中进士,历任各地官职。不久,因为工作尽职获得升迁,于是恢复使用范仲淹之名,继续担任地方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27年,范仲淹在应天府为母亲服丧,时任知府晏殊久闻他的大名,邀请他到书院主持教务。每次说到天下大事,他都慷慨陈词,以节操自律,当时的士大夫矫正社会风气,崇尚高风亮节,都是范仲淹率先倡导,书院的学风为之一新。范仲淹的名声逐渐显著,晏殊也向宋仁宗举荐他。

宋仁宗即位的第八年,已经二十岁,但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范仲淹这时担任京官,上书请求还政仁宗,没有得到答复。晏殊听说了此事,大吃一惊,责备他太轻率,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仕途,也连累了举荐者。

范仲淹写信答复晏殊,说:“侍奉皇帝,应该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但凡有益于国家,必定直言不讳,就算被杀也毫不畏惧。”

不久,范仲淹自请离京任地方官,依然多次上疏指陈弊政,宋仁宗认为他一片忠心。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马上召范仲淹回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很多大臣纷纷指责刘太后在执政期间犯下的过失,大有秋后算账之意。范仲淹说:“太后受先帝遗命,保护陛下这么多年,就算有小过错,也应该成全她的美德。”仁宗感悟,下诏不准擅自议论太后的事。

当年,因郭皇后误伤仁宗,而宰相吕夷简与郭皇后有矛盾,趁机联结宦官,策动仁宗废后。范仲淹据理力争,又被贬出京,后来担任苏州知州,因为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开封府知府,再次回到朝廷。

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朝廷选用官员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进献《百官图》,讽刺宰相权力过大。吕夷简不甘示弱,指责他越职言事,勾结朋党,范仲淹又被贬谪。

当时,范仲淹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官员,如欧阳修、蔡襄等人,他们纷纷为范仲淹上疏辩白,全部被牵连贬斥。范仲淹因为多次进谏被贬,好友梅尧臣劝他少说话,别管闲事。范仲淹说:“我宁可大声说话而死,绝不沉默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38年,西夏国主李元昊悍然称帝,率军进犯宋朝,与西夏相邻的陕西路局势紧张,宋仁宗紧急起用范仲淹,派他前往陕西防守边境。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队制度,加强军事训练,完善防御体系,提拔了狄青、种(chóng)世衡等名将。

1042年,西夏再次进攻边境,宋军大败,仁宗指着地图对身边的人说:“如果范仲淹能去援救,我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不久,范仲淹亲自前去救援,等到西夏撤退到边塞外才返还。仁宗接到奏报,高兴地说:“我就知道范仲淹可用。”

第二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边的战事稍微缓和,宋仁宗调范仲淹入京,担任执政大臣。仁宗想要有所作为,多次召见范仲淹、韩琦等人,又将欧阳修、蔡襄等人调任谏官,询问解决种种弊病的方法。范仲淹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大多采纳,颁布诏书公示天下,“庆历新政”开始。不久,范仲淹针对边境防守、吏治等问题,再次上疏仁宗,扩大改革范围。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不断毁谤新政,反对声越来越大,范仲淹自请辞职,“庆历新政”随之失败,但这场改革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46年,范仲淹到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任职,其间收到好友、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知州滕子京的书信,请他为岳阳楼写一篇记文。范仲淹提笔写下《岳阳楼记》,将自己的毕生理想诉诸笔端,成为千古名篇。

后来,范仲淹又出资在老家苏州购买一千亩土地,收入全部作为范氏子孙读书、婚丧的资助,叫作“范氏义庄”,一直运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创造了慈善史上的奇迹。

1052年,范仲淹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先忧后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锐意进取,建功立业。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