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襄列传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 宋朝书法第一人

蔡襄的母亲卢氏,是名士卢仁的女儿。蔡襄童年时受到外祖父的严格教育,十八岁去京师游学,入国子监深造。十九岁参加开封府乡试,获得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各职。

1036年,范仲淹以《百官图》抨击宰相吕夷简,反被诬陷遭贬。大臣余靖、尹洙、欧阳修支持范仲淹,三个人都被贬,而身为谏官的高若讷一言不发。年仅二十五岁的蔡襄目睹忠臣贤士被贬谪,心中不平,写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为贤人,痛责高若讷为不肖之徒。诗写成后,京城百姓争相传抄,卖书者纷纷刊印出售,得到厚利,一时“洛阳纸贵”。甚至有契丹使者购买诗作刊本回去,张贴在馆舍里品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43年,蔡襄被宋仁宗任命为谏官。当时常发生旱灾、蝗灾及日食等异象,蔡襄上疏说:“灾害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事。近年来上天警戒多次出现,追溯导致这些事情的源头,就是因为君臣上下都有所不足。”并详细陈述皇帝和大臣的过失。这条奏疏一出,听到的人都很不安。

蔡襄先后两次在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任职。他看到当地百姓患病不就医,而是向巫师求拜,便撰写药方刊刻在石碑上,劝生病的人就医治疗,采取严格措施取缔巫师,巫蛊之风渐渐停息。又劝学兴善,改变陋俗,约束官吏,深得民心。

蔡襄还先后两次主政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有一条洛阳江,在入海口形成一个渡口,名为“万安渡”。每逢起风涨潮,波涛汹涌,很多渡船沉没,蔡襄下定决心修桥。在他的督促下,洛阳桥修建完成,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享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此后,蔡襄又发动百姓从福州到泉州的大路两旁栽植松树,全长约七百里,造福来往客商,留下很多善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襄不仅政绩突出,更为知名的是书法。宋朝的书法,首推“宋四家”,也就是苏、黄、米、蔡。蔡襄虽然名列最后,但他年辈最长,上接唐人的尚法书风,下启宋人的尚意书风,因此成为宋代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书法时代。

蔡襄的书法以楷书见长,书写精益求精。韩琦在家乡修建“昼锦堂”,欧阳修为之作记,请蔡襄书写刻碑。蔡襄把每个字都写上几十遍,从中挑出最好的字刻碑,时称“三绝”,并叫这个碑为“百衲碑”,是北宋极为罕见的楷书石刻作品。

蔡襄的书法极受推崇,欧阳修称:“蔡襄的书法独步当世,只是他太过谦虚,不肯主持这些事。”苏轼也说:“蔡襄的书法当为本朝第一。”蔡襄很看重自己的作品,不随便为他人书写,因此断章残稿都被人珍藏。宋仁宗也很喜欢他的书法,仁宗宠爱的贵妃张氏去世,需要撰写碑文,便召蔡襄书写。张贵妃死后被追赠为温成皇后,有违礼制,蔡襄便坚决辞谢,不肯书写,说:“这是翰林官员的职责。”最终没有遵从皇帝的诏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蔡襄在茶学、农学上也有研究。福建一直生产贡茶,蔡襄在福建任职时,改进制茶工艺,提高贡茶质量,使得福建茶叶在当时名列第一。蔡襄又根据自己对茶的研究,撰写了两篇《茶录》,成为继唐朝陆羽的《茶经》之后最著名的一部茶学专著,为宋代艺术化的茶饮奠定了理论基础。福建盛产荔枝,蔡襄专门写下一卷《荔枝谱》,翔实记述荔枝的来源与产地、栽培技术、加工方法等,是世界上第一部介绍荔枝的专著。

宋仁宗晚年,蔡襄入朝担任高官,屡有建树。宋英宗即位后,蔡襄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英宗没有采纳。蔡襄自认为在朝廷难以容身,主动请求担任地方官。1067年,蔡襄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括列传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

  • 宋朝最伟大的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十四岁就把家里的藏书读完了,跟随父亲宦游多地,极大地增长了见识。

沈括从小体弱多病,加上读书用功,经常要吃中药调理身体。恰好他的家族在医药学领域很有研究,有家传的药学书籍《博济方》,他也开始四处搜集药方,钻研医学。

二十四岁时,沈括通过父荫进入仕途,担任沭阳县(今江苏省沭阳县)主簿。沭阳县境内有沭水河流过,河道经常淤塞,引发洪灾。沈括到任后,亲自勘察沭水河,修筑渠堰,得到七千顷良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63年,沈括考中进士。两年后,经大臣张刍举荐,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的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在闲暇时积极研究天文历法之学。沈括借机阅读了大量皇家藏书,进一步提高了学识。

1071年,沈括为母亲守丧期满,回京述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当时,皇帝每三年要祭祀天地,有关官员经常借机谋取私利。

沈括仔细研究历代祭天大礼的情况,撰写《南郊式》进献,皇帝任命他执掌郊祀事务。沈括根据新章程举行祭礼,节省了数以万计的费用,神宗十分满意。

不久,沈括主管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制定历法。当时,司天监的官员都庸庸碌碌,对天文基本不了解。沈括上任后,开始制作、改进浑天仪等仪器,召集懂天文的人重修历法,面向全国收集观测天象的书籍。沈括还在司天监遍查典籍,考证了各种历法著作,结合前人观测北极星的运动轨迹,连续三个月观测北极星,最终确定了北极星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74年,沈括前往河北路任职,河北路与辽国接壤,属于边境地区。沈括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内容,编成了《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

此外,沈括还在巡查途中考察了太行山的化石沉积,根据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

第二年,沈括回京,主管军器监,负责兵器铸造与储备。他对弓箭很有研究,改进民间献上的“神臂弓”,建议大量生产。还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保证弓箭制作质量的经验,对材质、制作技法等都有详细说明,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提高了弓箭的质量和射程。到第二年,军器监上报朝廷时,兵器产量比以往提高了十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80年,为了抵御西夏,十分了解沈括能力的宋神宗任命他为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知州,全权主管本路军务。在此期间,沈括发现当地人常用一种褐色液体烧火做饭、点灯取暖,他对这种液体的产地、状态、特点、开采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命名为“石油”。

沈括还发现石油燃烧后可以制作质量更好的墨,于是首创了石油墨,称为“延州石液”,受到制墨行家苏轼等人的赞赏。此后,石油的推广使用更为广泛,并被改造成为宋代重要军事武器。

沈括晚年隐居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梦溪园,创作《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共三十卷,分为十七目,六百零九条,是记载我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介绍自然科学的内容超过三分之一,尤其详细记载了我国北宋时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沈括研究指南针,发现它并没有指向正北,而是存在一个偏角,这个发现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他还将纸人放在琴弦上,拨动琴弦则纸人共振,这就是应弦共振,这个实验比西方早了五百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梦溪笔谈》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评价它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19世纪时,它就因记载了活字印刷术而闻名于世。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的学者对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1095年,沈括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天文、水利、医药、军事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就,研究领域极为广阔,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册《宋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