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英

清末民初,安徽几位进步教育家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芜湖二女师。那个时期,芜湖非常封闭落后、民众思想也封建愚昧。这个专门招收女学生的学校,被一些人视为异类。当时,竟然有人在学校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教育教育,学生学生”,以此来诬讽二女师的教师是“教学生生育”、学生是“学习生孩子”。

那时,在这个学校任教的一个年轻教师,就是后来著名的文学家阿英。阿英即钱杏邨,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笔名有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1900年2月6日,生于安徽芜湖。

阿英和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是小学同学,在芜湖安徽公学附属小学读书时,两人在一个班级,共度4年同窗生涯、此后更成为终生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陈毅(左)与阿英(右)

年龄稍大一些时,李克农常常把一些进步书刊赠送给阿英。阿英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总之,(那时)我们的思想,是愈来愈倾向无产阶级革命了。”后来,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李克农和阿英等人商议,办起了一所“民生中学”,宣传进步思想。

1926年,阿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从芜湖逃亡到武汉、然后又到了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太阳社”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文学社团,曾参与了创造社发起的针对鲁迅的论战。

之后,创造社(郭沫若)、太阳社(钱杏邨),和鲁迅、茅盾等停止内斗,论战对象转向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人。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他和夏衍、鲁迅、田汉等7人担任常务委员。

阿英著有诗歌、小说、散文,尤以戏剧成就最高。阿英在戏剧创作上的地位,是由上海“孤岛”时期、创作的三大“南明史剧”确立的;即《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与《杨娥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英和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5月初,左起:钱筱璋、阿英、夏衍、李克农、袁牧之

关于上海“孤岛”时期。1937年11月,日军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取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后,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为止,这段时间里上海仅有租界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阿英的系列剧作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反响。柳亚子买票观看《碧血花》后,与素不相识的阿英写了一封长信。此后两人订交,一度几乎天天信件来返,讨论南明史事。

除了剧作家的身份,阿英还是继胡适、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近代文艺研究通才”。

1977年6月17日,身患肺癌的阿英在北京首都医院辞世。1987年,阿英子女秉承其遗愿,将12000多册珍贵书籍及一批字画、文物捐赠给家乡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