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2013年1月20日,著名演员于是之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24日,于是之的灵车在首都剧场缓缓绕了一周。当天,自发前来送别的戏剧界人士和普通观众向他鞠躬、鞠躬、再鞠躬。人群中,还有人高举写着“于无声处,千古是之”的横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7月16日,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时年65岁的于是之继续出演里面精明的掌柜王利发。

自1958年首次饰演王利发以来,于是之与这个角色已经相处了三十多年,演过400多场了。按理说,他应该能够轻松应对才是。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上台前他就特别紧张,台上表演时,每幕戏又出现了漏洞。后来,在回忆起这次的告别演出时,他痛苦地表示:“当时在台上的时候,我就十分痛苦,好不容易强撑着才演完了戏。”

一个有着几十年表演经历的演员,为什么会在台上状况百出呢?

原来,于是之此时已经被确诊患上了轻度偏瘫。早在两三年前,他便发现自己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然后忘记了台词,更痛苦的是,他发现说话渐渐有些口齿不清了。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之痛苦地表示:

“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说的话太多了,上天专门来惩罚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

这样一位热爱舞台、热爱表演的艺术家,只能以一种近似悲壮的方式离开了戏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茶馆》的演出结束后,台下的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声音经久不息。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于是之站在舞台中央向每个方向的观众深深鞠躬,起身后,他用颤抖、哽咽的声音说道:“谢谢观众的宽容。”这时,人群中有人高喊道:“永别了,王掌柜。”

谁都没有想到,他说出口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句带有歉意的话。当天,于是之在演出结束后收到了有史以来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让他心中更觉抱歉,因为他知道自己演得并不精彩。

尽管如此,这场演出还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一票难求,就连剧场两边的过道上都站满了人。一些买不到票的观众则在首都剧院的门口久久不肯离开,他们期盼着能够再看一眼于是之。

但是,当时坐在车里的于是之,或许是心情低落,或许是太过疲惫,他并没有下车打招呼。以至于每当想起这件事,他总自责,批评自己失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于是之的病情越发加重,不仅说话口齿不清,就连思维也开始出现障碍。

1995年,于是之跟随北京政协文史委员会来到西北,同行的还有作家李龙云。在一次联欢会上,现场的观众认出了他是于是之后,纷纷大喊着“表演节目,表演节目……”

于是,抵不过现场观众热情的于是之站起身来,摆好身段准备起范儿来一段毛主席的讲话,但只念了一句话后,他便卡住了,怎么也想不起来后面的话。表演就这样不了了之。

晚会结束后,于是之在房间里,对李龙云痛苦地说道:“我真的彻底完了。”说罢,他便不顾一切地嚎啕大哭起来,或许是为自己的病症哭,但更多的是为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于是之以为自己就要这样彻底告别舞台时,一个新的机会悄悄来了。

但在1996年下半年,北京人艺排演话剧《冰糖葫芦》时,于是之受邀担任艺术指导,并在里面扮演一个小角色。

其实,在向于是之提出邀请时,编剧梁秉堃心中是十分忐忑的。但幸运的是,于是之听后很爽快地答应了。

这场戏里,于是之虽然戏份不多,台词也没几句。但在排练过程中,他却总对不上台词,有时甚至连一句台词都说不出来。他就那样站在舞台中央一动不动,豆大的汗往下滴,脸色十分难看。

从他孤单的身形中,大家突然心酸不已,却又束手无策,想要帮忙也发现自己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做的。

《冰糖葫芦》成为了于是之最后一次参演的话剧作品,此后,他再也没有登上过戏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2月,于是之加入了华北人民文工团,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1951年,他出演话剧《龙须沟》,饰演程疯子一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渐渐有了些名气。

在饰演程疯子时,为了更符合这个人物形象,于是剃掉了一些额头上的头发,又弄了个背头的造型。试拍时,不少人看着他的照片,都在惊呼“太像毛主席了。”

也正因如此,他在不久后获得了饰演毛主席的机会。

当时,李伯钊、于村和海啸三位同志共同创作了歌剧《长征》,李伯钊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将毛主席的形象首次搬到舞台上。

大家听后,一致表示同意。在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后,李伯钊同志立即投入到了选角的工作中。毛主席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对第一次扮演毛主席形象的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在李伯钊为选角工作烦恼时,有同志向她推荐了一个演员。这个演员就是在《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的于是之。尤其当李伯钊看到他那张神似毛主席的照片后,当即拍板决定将这一重要的角色交给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毛主席”的戏份加起来只有几分钟,但观众听说这出戏里有“毛主席”后,一个个翘首以盼。1951年4月21日,《长征》剧组正式宣布由于是之出演毛主席一角。

虽然戏份不多,但“毛主席”却是全场观众最关注的角色。为了不让观众失望,扮演好“毛主席”,于是之认真阅读毛主席的著作,听毛主席的讲话,观看与毛主席有关的纪录片等。

同年5月24日,于是之更是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近距离感受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范。这让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发誓一定要扮演好毛主席,同时,他也将自己在这次与毛主席见面时观察到的走路、手势等细节运用到了日后的表演中。

几天后,在排练过程中,导演焦菊隐帮他一起扣细节,单独“磨戏”。结束后,于是之自己还要抽出一切时间练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6日,《长征》的演员正在台上排练时,聂荣臻和杨尚昆同志突然来到这里观看了演出,他们对大家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最后对于是之指出“‘毛主席’的湖南话还不够地道呦。”

根据两位首长的指示,于是之又抓紧时间对语言进行了加练。

8月1日,在万众瞩目中,《长征》终于正式公演。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当“毛主席”出场的那一瞬间,全场爆发出了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后台紧张的工作人员见状这才放下心来。他们知道,于是之的表演被认可了。

果不其然,演出结束后,于是之饰演的“毛主席”收获好评如潮。台下的毛主席也对于是之大加赞赏,当听说于是之曾扮演过程疯子后,他更是直言“干革命就需要这种‘疯子’精神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出大获成功后,《长征》这部歌剧也收获了巨大的关注。毛主席还在后来给李伯钊写去了一封信,表示“写革命、写长征很好。但是不能拿我做菩萨。”

或许是因为在《长征》公演中人们对“毛主席”的狂热让毛主席有了这样的思考,但当李伯钊看到毛主席的来信后,她也深深地折服于毛主席的心胸。

第一次饰演毛主席的演员于是之在此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表演事业中,在之后的岁月中,为观众塑造出了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收获了不少喜爱,他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尽管周总理总是忙于工作,但只要晚上没有安排,他便会来北京人艺看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周总理来看《雷雨》,其中,周萍的扮演者是于是之。演出结束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率先来到后台,叮嘱于是之说:“做好心理准备,总理可能要批评你。”

于是之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忐忑不已。

不一会儿,周总理便来到后台看望演员,但他始终没有批评于是之。只是在最后准备离开时,他才对于是之说道:“你刚刚演出时,声音太小,观众听不清楚,不好。”

此后,于是之苦练台词,提高声音,再没有因此受到过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晚年后,于是之因身体原因不再上台演出,但有人请他帮忙看剧本时,他总是认真对待,仔细地在上面勾勾画画,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位演员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进行着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

参考资料:知识窗2013年4期、《中国文化报》、领导文萃2017年1期、《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48期、环球人物2017年13期、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4期、百年潮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