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4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社会公布了第六批银行保险机构中重大违法违规股东。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的行动犹如利剑出鞘,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剑指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的顽疾,此次更以雷霆手段公开曝光违法违规股东,重塑市场纪律,强化了社会监督的效力。

本次18家重大违法违规股东的公开曝光,是对金融乱象的一次精准打击,涉及的股东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入股资金来源不符合监管规定;违规代持银行保险机构股权;隐瞒关联关系、一致行动关系;存在涉黑涉恶等犯罪行为。

信泰人寿成为此次曝光的焦点,其7家原股东因入股资金来源问题被点名,包括天津大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远洋资本有限公司、景成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吉林省九洲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康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藏财邦能源装备有限公司、山东浩信集团有限公司。

同日,金融监管总局还补发了2则批复、1则行政许可撤销决定书、2则行政处罚,均剑指信泰人寿。行政许可撤销决定书显示,七家公司入股资金均非企业的自有资金,监管总局据此撤销了信泰人寿变更股东的行政许可批复,明确表示基于该行政许可取得的任何利益均不受法律保护,同时责令违规股东按照银保监会要求,清退所持股权。

此外,2则行政处罚显示,信泰人寿因股权转让许可申请中提交虚假材料被罚款50万元人民币,时任信泰人寿董事长邹平笙因同样原因被撤销任职资格,并禁止其终身进入保险业。这一系列处罚措施,彰显了监管机构对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发展坎坷,保险资金屡遭挪用

信泰人寿自2007年诞生于浙江这片富饶之地,便注定了其不平凡的命运。这家公司,由浙江省政府的大手笔筹建,是中和人寿与平泰人寿的联姻产物,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浙商的期望与梦想,其原始股东名单如同一幅浙商的群英谱,巨化集团、浙江永利实业等九大企业位列其中,浙江永利实业更是以6000万元的大手笔,与巨化集团并肩成为最大股东。

信泰人寿在成立初期虽然得到了浙商巨头的加持,看似前景一片大好,但后续公司内部管理和运营上的问题却逐渐浮现,导致了高层的动荡。2014年,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郑秋根因涉嫌挪用保险资金被逮捕,紧接着,这场风波导致时任董事长马佳也被迫下台,接连的人事动荡反映出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脆弱性。

2016年,信泰人寿的注册资本金膨胀至50亿元,这一数字的增长在表面上似乎昭示着公司实力的飞跃和股东结构的稳固。随后的五年里,信泰人寿凭借银保渠道规模型产品,实现了保费收入的超高速增长,使其迅速跻身保费规模近500亿的巨头之列,到了2020年,其总资产更是迈入了千亿大关。

然而,在这一令人瞩目的增长背后,实则暗藏着股东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浙江永利、北京九盛、浙江华升这三家主要股东的大部分股权被质押给了包商银行,包商银行因此成为了信泰人寿的实际控制者,而包商银行的大股东是明天集团。

到了2019年,包商银行因严重信用风险被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接管。这一事件对信泰人寿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包商银行作为信泰人寿的控股方,其被接管直接关系到信泰人寿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不仅引发了市场对信泰人寿偿付能力和资金安全的担忧,同时也将信泰人寿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信泰人寿经历高层动荡和舆论漩涡的背景下,邹平笙作为新的董事长上任,本被视为带领公司走向转型和稳定的关键人物。然而,2020年发生的股权变更事件,却给公司的前景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次股权变更导致原有的三大股东——浙江永利、北京九盛、浙江华升——退出,同时引入了本次被公开曝光的七家新股东,涉及的股权变动高达近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股权变更不仅是对信泰人寿控制权的一次剧烈震荡,更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一次深刻考验。邹平笙的入主以及股权的变更,初看似乎是为公司带来新希望的举措,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这或许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掠夺。

2021年5月,邹平笙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这一事件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业内。2022年,随着检察机关的公诉,邹平笙的罪行被逐一揭露。据媒体披露,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在2019年至2021年短短两年间,邹平笙涉嫌利用其在信泰人寿的董事长职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金融操作——协议存款、信托通道、投资不动产等手段,套取了超过160亿的保险资金。

这一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财务管理规定,更是对信泰人寿业绩和信誉的致命打击。邹平笙的行为,是对保险行业信任基础的破坏,也是对金融法规和道德底线的公然挑战。

2022年,在监管机构的监督下,信泰人寿开展了违规股东的股权清退工作。7家因提供虚假材料取得股权的违规股东被要求清退其股份,这些股份合计占信泰人寿69.4%的股份,根据此次公布的批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分别受让17.35亿股,持股比例均为3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股权和治理结构的不稳定,信泰人寿在2023年再次迎来了转机。公司公布了增资方案,计划通过增发52.04亿新股来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这一方案被视为解决公司股权不稳问题的关键一步。增发的新股由物产中大等4家浙江国企认购,这不仅为信泰人寿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国资股东的入局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从而稳定公司的股权结构。

该增资方案在今年1月获得批准,标志着信泰人寿在改善公司治理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通过这次增资,物产中大将成为信泰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33%,而其他三家浙江国企合计持股比例达到18%。此外,存款保险基金和保险保障基金作为并列第二大股东,合计持股接近1/3,这为公司的稳定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股权结构的优化为信泰人寿带来了一线光明,公司的经营前景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截至2023年第二季度末,公司全年亏损高达4.63亿元,这一数字令人侧目,且自第三季度起,公司便未再对外公布盈利情况,这种沉默无疑增加了外界对其财务状况的疑虑。此外,2024年一季度末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虽然达到了122.38%,满足了监管的最低要求,但这种勉强的"贴地飞行"状态,实际上暗示了公司在偿付能力上仍存在不小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泰人寿的未来之路充满了变数,但同样也充满了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经历了一段充满挫折和不确定性的至暗时刻后,公司正站在自我革新和战略调整的十字路口。若通过深刻的内部改革、风险管理体系的升级、业务的创新发展,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应对,信泰人寿有望在风雨之后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