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Hiu 来源 | 互联网品牌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评圈的“顶流”网红,没了!

近日,国家网信办展开了一次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的清朗行动,依法依约处置了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墨子商业论”、“奇偶派”、“刘步尘”、“橡果商业评论”等知名账号均被依法依约关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cctv1

此外,在抖音拥有近540万粉丝的汽车自媒体账号“小牛说车”(懂车帝账号“小牛说车new”、今日头条账号“黄小牛new”)也在封禁名单之列,封禁原因为“夸大歪曲事实,恶意诋毁某品牌汽车质量和该汽车企业、创始人形象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抖音

此次“小牛说车”(账号持有人为顾宇波)毫无征兆就被封禁了,让不少粉丝感到意外,因为其最近并没有发表什么过激的言论。

有网友表示该博主一天到晚瞎喷,发表的言论都是极端情绪化的,被封一点也不冤。

也有人认为他是“实话说太多”的原因,得罪了不少车企才遭此下场。

纵观全网对这些汽车测评博主的看法,主要可以归纳为两大类预设立场的评价。如果他们是夸赞车企的,就将其定性为被该车企充值了;如果是贬损车企的,要么就是敢说,要么就是被对家品牌充值了。

比如,前段时间让“小牛说车”声名大噪的小米SU7碰撞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进行测试的理想、问界和特斯拉等汽车使用的碰撞对象均是20吨的大货车,而到了小米SU7这儿,碰撞对象变成了2.3吨的皮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抖音

于是有网友顺藤摸瓜探到“小牛说车”和该企业的“特殊关系”。

赛博“福尔摩斯”们查到了“小牛说车”账号中曾有不少“转转”的广告,而“转转”关联公司北京转转精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2021年6月完成了D轮融资,投资方中就有小米集团。

但也有网友站出来反驳“小牛说车”测试“双标”的做法,表示小米碰撞测试用满载皮卡是粉丝投票选的,其在视频里也说清楚了,没必要逮着这一点上纲上线。

孰真孰假,其中真假各占几成,这很难评,恐怕只有当事人自个心里门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蔚来汽车,品冤种人生。”

“开上蔚来一时爽,一不小心火葬场。”

“方天画戟,专捅义父,蔚来汽车,专烧客户……”

以上内容均出自“小牛说车”(目前已被删除)。

光从这几句话便能感受到“小牛说车”言辞犀利,那可真是啥都敢往外说啊。

为了博眼球、吸流量,恶意抹黑的顺口溜张口就来。

眼瞅着一盆盆脏水从天泼来,对品牌的声誉和销量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人家车企自然也不会忍着。

在去年5月15日,蔚来法务部便宣布对“小牛说车”提起诉讼,里面提到“小牛说车”的10多条视频内容,存在捏造事实、歪曲解读关于蔚来和蔚来用户的信息,严重侵害蔚来和蔚来用户的合法权益,要求小牛说车删除视频,并索赔5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微博@蔚来法务部

同年11月,蔚来诉“小牛说车”持有人顾宇波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小牛说车”被判赔偿蔚来汽车 60 余万元和致歉 90 天。

有意思的是,在蔚来起诉“小牛说车”之后,“小牛说车”又把蔚来给告了,理由是他全款购买蔚来ES6,但蔚来知道是他买的,拒绝交付。

蔚来的态度十分明确,不把汽车卖给一个“网络黑嘴”。

对于被起诉,蔚来法务部也做出了回应,称鉴于顾宇波对蔚来及用户进行谩骂、污蔑和攻击,蔚来已通知解除汽车购买协议,拒绝向其出售蔚来品牌车辆,并于解约当天退还全部款项、支付协议内涉及的双倍车辆定金。

除了“狂喷”蔚来之外,抖音博主“小牛说车”还曾因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被广东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起诉。最终也是被判赔偿经济损失以及道歉。

在今年2月向小鹏汽车发布的道歉信中提到,本人(抖音账号“小牛说车”持有人)在2023年3月28日、4月8日发布的视频中,贬低小鹏汽车品牌,诋毁小鹏汽车产品与服务等……在此郑重向小鹏汽车道歉,并向小鹏汽车作出经济赔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微博@小鹏汽车法务部

常在河边走,鞋子早已沾湿好几回了。

由此可见,几次侵犯车企名誉权的“小牛说车”被封禁,一点也不冤。

有粉丝拉来“只要车企钱到位,就使劲吹车好”的“动物园说车”做对比,认为“小牛说车”没有接受车企“充值”,替他鸣不平。

然而,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很多事情都游离在灰色地带,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一小片镜子,映照的未必就是完整的真相。

真敢说的“小牛说车”到底有多“真”?法律此前已经给出了两次判决。

被封禁后的“小牛说车”也试图通过小号复出,但很快又被平台封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牛说车”青睐的汽车碰撞测试赛道,虽蕴藏着巨大的流量潜能,但也潜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就拿上述提到的那场颇具争议的小米SU7与皮卡碰撞测试来说,便遭到了许多专业车评人的严厉批评。认为该测试与专业机构所遵循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并指出此类自媒体测试更多的是追求视觉冲击效果,而非真正的安全性能评估,不具备参考价值,还有可能误导公众。

不可否认,此类自媒体自讨钱包不计成本的碰撞测试,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颇具吸引力和传播性。

有什么数据和广告能比经过真实碰撞后的车况呈现得更加具象呢?更能为汽车本身的安全性做宣传呢?

理论上是如此,但实际上,问题远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车企官方披露的车辆碰撞成绩,显示的往往只是在特定或比较理想化的场地内得出的理论值。一旦有任何一个变量发生改变,那么这个理论成绩便失去了其参考意义。

比如在堪称为“胸口碎大石”的“小车撞挂车”测试中,只有当碰撞对象的型号及配重,参与碰撞的测试车的高度与速度,这些变量都一致时,得出来的结果才有几分参考意义,但仍不具备普遍性。

因为实验始终是实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马路上,注定了“卖家秀”与“卖家秀”之间的出入难以百分百避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车企宣传的主被动安全性能有多强大,驾驶员自己都得时刻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和安全意识。

咱能不跟在挂车后面就尽量不跟着。毕竟自媒体的测评结果均显示,很多车辆的碰撞结果都不出色。

最后说说让车企恨得牙痒痒的汽车媒体自发的碰撞测试。

要知道,一场碰撞测试花费的成本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是惊人的。

媒体纯纯“为爱发电”的可能性有多大?不用细品,答案可以说是显而易见。

这也给了所有企业一个警示,危机潜藏在未知的角落且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只有当产品本身站得住脚跟,别人想找茬也只会无奈于“钻不到空子”。

近期,因违规造假出来集体道歉的丰田、本田和马自达,便是热辣滚烫的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图源:微博

*编排 | 日尧 审核 | 日尧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点击关注我们↓↓↓,读懂互联网营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