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说起黄埔军校,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几乎从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和这所军校里走出的人有关。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这样一所军校,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今天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到今年正好是一百年。说起黄埔军校,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几乎从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和这所军校里走出的人有关。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这样一所军校,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脚步!
黄埔军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军校最初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但1930年军校从黄埔长洲岛迁往南京后,在历史上被称为南京本校。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南京沦陷,军校又撤至大后方的成都,直至1949年。这一阶段则被称为成都本校。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失败,军校从成都迁往台湾凤山。尽管校址一变再变,但无论是在南京,还是成都,甚至在今天的台湾凤山,人们还是习惯将这所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可见黄埔军校这个从未出现在正式文件或公告上的非正式名称的影响力是何等巨大!
其实,真正在黄埔长洲岛上的只不过6年时间,毕业的学员也不过6期共8107人。所以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为狭义的黄埔军校或“小黄埔”,而此后的军校则称为广义的黄埔军校或“大黄埔”。小黄埔的6期,被视为正宗的黄埔军校。而这6期中的前4期共4971人,是国共合作的4期,被视为黄埔的精英中坚。在广义的黄埔中,在大陆的南京、成都本校共毕业17期共52438人,再加上12处分校的毕业生12.5万人,总共有18万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在操场上列队的黄埔军校学生
黄埔军校之名完全是由地名而起,而军校最开始筹备时选中的并不是黄埔长洲岛,1924年1月在筹建军校讨论校址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最初选定的“测绘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即现在的北教场路烈士陵园一带,广州人通称为“东山”。这一决议甚至还形成了书面文件,但没过多久孙中山就将校址改为黄埔长洲岛,之所以最后选中长洲岛,主要有两个考虑,第一是安全,因为当时在广东的大小军阀都各有打算,并不可靠,甚至随时可能突袭军校。据说当时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就曾当面奚落蒋介石说:“你在黄埔办什么鸟学校,就你那几根‘吹火筒’,我只派一营人就可以缴你的械。”而孙中山知道只有海军是最忠诚可靠的,军校设在长洲岛,周围有海军驻泊,可以提供可靠的安全屏障。第二是节约,由于军校创建之初,真正可以说是草创,经费相当困难,而黄埔长洲岛上有广东陆军小学和广东水师学堂的旧址可以利用,只需稍加修葺就能作为军校校舍。2月13日起开始修缮校舍,至4月17日竣工。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孙中山在选择军校的校址时是否有风水堪舆的考虑,但一些精通风水的人士看过黄埔军校的校址之后,无不赞叹黄埔军校的选址在风水的角度绝对是上上之选。长洲岛四面环水,扼珠江咽喉,是从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这种地形在风水学上被称为“水口罗星”,主大将屯军,在军事上更是大吉大利。长洲岛上的地势是北高南低,黄埔军校正位于长洲岛地势最高的北端,军校本部背靠扯旗山,面临珠江,坐南朝北,绝对是形胜之地。在军校正前方的珠江左右两侧,有娥眉沙和洪圣沙等小岛,有“左右砂”之相,在风水学上谓之“左青龙”、“右白虎”,也是大大的吉相。在江对岸,又有山形似蟹的蟹山作“案山”,有铜鼓山、牛山、将军山等山在远处作“朝山”。这些山与军校后靠的扯旗山呈现互相“对揖”之势,军校本部正处在众多山峰的“前呼后应”之中。风水学称:“前呼后应,大将登台”;又称:“旗鼓相当,武将兵权”。因此这种地形格局十分利于培养军事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长洲岛的卫星地图,从风水角度看,绝对是处培养军事人才的宝地
【百年黄埔典藏套装】
百年黄埔,将星璀璨,风云激荡,名垂青史。
典藏套装包括两副掼蛋扑克、一枚“亲爱精诚”校训徽章、一张带编号收藏卡组成。
两副扑克每张牌上一位黄埔出身的将领头像、简介,总共一百零八位。
整套典藏套装,大气典雅,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收藏价值。
每套包邮售价128元,如需指定编号,另加30元(首批编号1-1000,吉祥编号先购先得)。
6月16日开始陆续发售,现在开始接受咨询和预售。
咨询预售电话(微信):13012825779,欢迎垂询订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这个称呼可以说是如雷灌耳,但却是个非正式的叫法。这所军校在1924年成立时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军官学校”,在校门上的校名匾额上写的就是“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2月改称“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第一次东征时发布的《告东江人民书》。1926年又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而这几次校名的更迭,本质就是非常真实而微妙地体现了国共两党合作与斗争的不断变化情况——1925年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就是为了凸显国民党开始排共反共的端倪。1926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名称,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军校中的影响依旧很强,不仅取消了国民党党立的字样,而且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铜制校徽证章上就同时有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和共产党的“镰刀斧头”标志。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性质彻底结束,因此校名也就自然更改成“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等。
6月16日,通常被认为是黄埔军校的建校纪念日,准确说6月16日只是黄埔第一期的开学日期。
黄埔军校的建校早就开始了,1922年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开始了他新的建军道路——师从苏俄,联合中共,创建革命军。在上海,孙中山与李大钊、林伯渠、陈独秀等中共领导人及苏联特使越飞多次商谈,最后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通过这些会谈,孙中山确立了效仿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先创办军校,培养军官人才,作为建立革命军的基础。
1923年2月,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正式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工干部到广州,协助建军。同时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建设军校和党务,这个“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蒋介石任团长,成员有张太雷(中共党员,俄语翻译)、王登云、沈定一(中共党员)。由蒋介石担任团长,说明孙中山已经初步有意让蒋来创办这个军校,尽管此时蒋介石不过36岁,资历也不高,何以能担此重任?因为蒋介石毕业于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的前身)和日本振武军校,是孙中山手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懂军事的,再加上陈炯明叛变时又从上海兼程赶来随侍在侧,忠诚可鉴。又懂军事又忠诚,自然是办军校的最佳人选。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了建立陆军军官学校的提案。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的名义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随即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由蒋介石为委员长,王伯龄、李济深、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为委员),并聘请鲍罗廷(全名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Михаил Бородин)为政治顾问,加伦(原名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1935年第一批五位获得苏联元帅军衔之一)为军事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和李大钊并肩走出会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黄埔军校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布柳赫尔元帅)
2月6日,筹备处在珠江边的南堤2号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经过三个月的工作,军校于5月9日开课,6月16日举办第一期开学典礼,之所以选择这天,并不是因为六六大顺的寓意,而是6月16日对于孙中山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意义。两年前的这天,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最信赖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倒戈,以重兵围攻总统府,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分路突围,先后脱险登上停泊在广州白鹅潭水域的“永丰舰”。也就是在这天晚上,怀孕的宋庆龄因为长途奔波与紧张而流产,失去了她和孙中山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孩子。这样的打击,对于孙中山来说,绝对是刻骨铭心的。也正是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彻底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军队,拉拢和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不可能取得革命的完全胜利。
6月16日当天,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军政府的军政要员胡汉民、汪精卫、谭延闿、林森、许崇智等莅临参加,这天开学典礼的安排非常紧凑,早晨7时40分孙中山一行抵达军校,校长蒋介石、校党代表廖仲恺率全校师生在校门前列队恭迎。孙中山到达军校后,先是分两批接见了全体教官和学生队长。8时50分,巡视教室和学生宿舍。9时30分开学典礼正式开始,孙中山致辞,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11时,全体人员由廖仲恺带领,向党旗、军校校旗和孙中山行三鞠躬礼,再由胡汉民代表孙中山宣读总理训词,汪精卫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读贺词。开学典礼结束已是13时,孙中山与全校师生共进午餐。15时,军校师生举行阅兵式和分列式,接受孙中山的检阅。17时,孙中山离校返回广州。19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州市党部联合在军校操场设宴宴请军校全体师生,席间汪精卫和孙科分别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广州市党部致辞,军校学生代表和将介石致答词。20时,宾主尽兴而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出席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整个开学典礼程序繁多,可以说每个环节都足以留名青史,但多年后,很多第一期学员记忆犹新的不外两件事:一是出席典礼的宋庆龄短发黑裙,仪态极其优雅。二是胡汉民宣读总理训词,一口广东客家官话“三味煮鸡,萝卜大葱……”让众多学员尤其是北方学员如坠云里雾里,最后看到了总理训词的文告,才明白原来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在此后很长时间里,“三味煮鸡,萝卜大葱”一直是学员们在开饭时的笑谈之资。
百年的风云激荡,就此拉开大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