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6日,锦龙股份(000712.SZ)从开盘9.37元/股,到涨幅3.83%后迅速下跌至跌停,当日振幅近14%,而从5月15日至今不足一个月时间里,跌幅更是达到了26.93%。此前一天,该公司刚刚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中山证券67.78%的股权。锦龙股份的股价波动反映了市场对其财务困境和未来走向的担忧。

从纺织起家,之后涉足房地产、自来水行业,再到收购券商转战资本市场,锦龙股份一直在不同赛道间频繁跨界,实为"风口之王"。如今,面对业绩持续亏损、资金链趋紧的困境,锦龙股份再次跨界,剥离券商资产、押注算力风口,试图以此谋求突围。然而,技术、人才、资金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环伺,此次跨界是否还能成为锦龙股份的求生之路?

一、身陷亏损泥潭,拟甩卖旗下持股券商求生

锦龙股份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清远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清远金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清远市奥美制衣厂、清远市远德针织制衣厂、深圳市清泰威贸易有限公司等五个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公司上市之初名为"金泰发展",主营业务包括纺织品、化纤长丝的生产与销售。2001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决定实施转型,先后涉足自来水供应、房地产开发等领域,谋求多元化发展。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彼时,国内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证券业一派欣欣向荣之势。锦龙股份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毅然决定将发展重心转移至金融领域。通过支付25.96亿元对价,锦龙股份收购了中山证券66.0517%的股权,一举成为其控股股东。此后,经过多次增资扩股,公司持有中山证券股权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至67.78%。

自此,锦龙股份开启了依托中山证券和东莞证券开展证券业务的崭新篇章,业务范围涵盖了经纪、投资咨询、财务顾问、承销与保荐、自营投资、资产管理、基金代销、期货IB、直接投资、融资融券等诸多领域。从网点布局来看,截至2023年报告期末,中山证券已设立23家分公司、35家证券营业部,东莞证券设立了32家分公司、70家证券营业部,营业网点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说,收购券商资产,标志着锦龙股份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金融业的华丽转身。

然而,事与愿违,近年来锦龙股份的日子却过得举步维艰。财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1亿元、-3.92亿元和-3.84亿元,已连续三年巨额亏损。与之相应,公司营业收入规模也逐年下滑,2021年至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10.06亿元、2.47亿元、1.92亿元,可谓一年不如一年。从行业对比来看,按照2023年数据,锦龙股份的营收规模、市值、净资产收益率在50家A股上市券商(含控股上市)中均垫底,且是唯一一家亏损的上市券商,经营状况令人堪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绩持续恶化之下,锦龙股份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Wind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4.86%、77.66%、77.17%,高于73.78%的行业平均水平。

从短期债务构成看,据Wind数据,2021年至2023年各期末,锦龙股份的短期借款分别为8.05亿元、12.23亿元、16.36亿元;应付短期融资款分别为6.76亿元、0.99亿元、7.21亿元,此两者合计为23.57亿元、13.22亿元、14.81亿元。

与此相对的,2021年至2023年各期末,锦龙股份扣除客户资金存款的自有货币资金分别为8.18亿元、11.24亿元、8.46亿元。

可见,偿债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由于偿债压力较大,为了缓解流动性压力。今年1月份和2月份,锦龙股份曾先后向烟台智库典当行借款5000万元、以及向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借款15亿元。

在多重压力之下,锦龙股份正试图通过变卖核心资产,谋求"断臂求生"。继2023年11月宣布拟出售东莞证券20%股权(后上调至40%)后。6月5日晚间,公司公告称拟通过公开挂牌转让所持中山证券67.78%股权。

二、内控之殇、业绩之累

纵观锦龙股份连续抛售旗下券商股权的举动,除了锦龙股份自身流动性困境之外,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其对中山证券下此决心?

1.中山证券业绩持续低迷,已成公司负累

根据Wind数据,2021-2023年中山证券的营业收入从10.47亿元骤降至4.90亿元,几乎腰斩。与此同时,其净利润更是连续三年亏损,金额分别为-0.53亿元、-1.8亿元和-0.91亿元。

回顾过往,2020年中山证券还曾为锦龙股份贡献了2.51亿元的盈利,而此后其业绩却急转直下,究其原因,与中山证券在合规风控方面的短板不无关系。2020年8月,因存在董事任职资格不符、擅自变更审批流程、薪酬管理缺失、关联交易把控不力等诸多问题,中山证券遭到监管部门处罚,新增资管产品备案、资本消耗型业务、自有资金关联交易等多项业务被勒令"刹车",禁令长达一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纸处罚对中山证券业绩的影响是持续且深远的。一方面,业务受限直接导致其营收下滑、利润由盈转亏。数据显示,由于新增资管产品备案被暂停,中山证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由2020年的0.45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0.07亿元,几近于无。受限于资本消耗型业务,其自营投资规模由2020年的49.75亿元降至2023年的37.93亿元,2023年投资净收益仅为1.22亿元,较2020年的5.54亿元跌去近80%。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回购等资本中介业务同样难有作为。

另一方面,业务受限使得中山证券难以把握行业转型良机。在零售赛道佣金费率持续走低的大趋势下,通道类业务空间日益收窄,资管、投行、信用交易等资本驱动型业务已成券业转型主航道。然而,受制于业务资质,中山证券上述业务均难有突破。与此同时,头部券商依托资本优势不断做大业务规模,市占率持续提升,中山证券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由此可见,合规风控意识淡漠所带来的业务受限,不仅对中山证券短期业绩造成重创,更影响其长期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于锦龙股份而言,控股一家亏损且前景堪忧的券商,无异于背负沉重包袱。在此情形下,锦龙股份急于剥离中山证券,实属无奈之举。

2.监管趋严,锦龙股份实力实力难以匹配监管标准

202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实施新修订的《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对证券公司股东的全方位监管。新规从股权结构、资金来源、关联交易等方面提高了准入门槛,尤其是对控股股东的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从事杠杆性质业务的证券公司为例,其主要股东、控股股东除需满足净资产不低于200亿元等硬性指标外,还应当在最近3年持续盈利。对照这一标准,不难发现,目前的锦龙股份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盈利能力,均难以匹配监管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背景下,不少实力有限的中小券商股东开始谋求退出。国盛金控、联讯证券、湘财证券等多家券商启动了股权变更,不少原有股东选择让位于实力雄厚的国资或行业龙头。对于锦龙股份这样的民营企业而言,在新规的倒逼之下,主动转让所持券商股权,无疑是顺应监管导向、防范经营风险之举。

3.跳车估值水平更高的算力板块

相较于低迷的券商板块,算力板块无疑是更具想象力的风口赛道。今年4月,锦龙股份公告称,公司已与广州赛富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拟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广东开展智算中心建设和运营。

从锦龙股份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司上市之初从事纺织、化纤业务,后先后涉足房地产、自来水等行业。2014年公司通过收购中山证券控股权,主业转型证券行业。过往多次转型似乎都紧跟时代潮流。如今,锦龙股份想要清仓券商资产,加码当红的算力板块,确实符合锦龙股份的作风。

此外,根据Wind数据,目前中证算力指数的市净率为1.95倍,券商板块的市净率为1.13倍。锦龙股份跳车到算力板块,可能也是打着蹭热门提估值的打算。

三、转型算力,前路未卜

锦龙股份股价如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根源在于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

1.出售中山证券转型算力,前景难测

此次锦龙股份拟转让中山证券控股权,将失去最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尽管公司在公告中透露,拟与广州赛富等合作,在广东布局智算中心业务,但能否顺利实现跨界转型,尚存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锦龙股份缺乏技术、人才等核心资源禀赋。公司上市以来主营业务几经变更,从纺织、化纤到房地产、自来水,再到金融投资,并无科技背景。此番进军智算中心,在技术储备、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能否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不无疑问。其次,智算中心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锦龙股份目前资金状况捉襟见肘,难以支撑大规模投资。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已有投资者就盈利模式向锦龙股份提出质疑,公司仅笼统回复"主要通过算力租赁以及与算力相关的增值服务等盈利",难以给市场足够的信心。

由此可见,锦龙股份贸然跨界转型人工智能,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若转型不利,不仅难以弥补券商业务的收入缺口,反而可能因投入大、回报慢,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引发资金链断裂风险。市场对锦龙股份未来走向的困惑和担忧,正是造成其股价持续承压的症结所在。

2.股价自去年底开始已形成下跌趋势

锦龙股份的股价自2023年底开始便一路下滑,期间虽有反复,但总体趋势未改。之前提到,2020年8月,中山证券因董事任职资格不符、擅自变更审批流程等原因,多个主营业务被监管机构限制展业。直到2023年8月,深圳证监局才同意先行解除中山证券新增资本消耗型业务限制,但暂不恢复以自有资金或资管资金与关联方进行对手方交易。消息公布后,2023年8-11月期间,公司股价经历了数轮大幅震荡,反映了市场对于中山证券业务恢复的分歧和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差强人意的2023年三季度在11月发布,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0.98%,净利润同比下降14.57%。随后发布的2023年年报则进一步凸显了业绩堪忧的现实,全年营收仅1.92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3.84亿元。业绩不佳,证伪了中山证券展业部分恢复的利好,成为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股价疲软的背景下,市场对锦龙股份的信心本就满目疮痍,此番拟出售中山证券控股权一事无疑更是火上浇油,加剧了恐慌情绪的蔓延。

3.退市新规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悬在锦龙股份头上

据今年4月新出炉的《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若出现“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孰低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情形的,交易所将对其股票交易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回看锦龙股份2023年的成绩单,公司净利润亏损,且营收仅为1.92亿元,已触及红线。若不能尽快扭亏为盈,ST的帽子恐怕在所难免。在此背景下,市场对锦龙股份前景的悲观预期进一步升温,股价持续承压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