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房财经 程姗

6月23日,周日。

选择人们休息的时间,何享健家族控制的美的置业,对外释放了一则重磅消息——这家目前为止尚且“健康”的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要将最核心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从上市公司剥离,进行私有化。

消息一出,美的置业在资本市场的股价应声上涨,6月24日其股价一度较前个交易日飙升100%,最终收盘报6.37港元/股,大涨41.13%。

到了6月25日,美的置业的股价继续上涨,最高时涨至6.66港元/股,其总市值已从两个交易日前的近54亿港元,逼近百亿大关。

股票的表现,无疑已说明市场对于美的置业此次重磅举动的看好。毕竟,当前的大环境下,继续将重资产的开发业务并表,谁也不能对未来的前途直言乐观。

而对于何享健家族而言,对美的置业大动手术的背后,或许还有着其他诸多的深层思虑。

此次将房开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何享健家族彻底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公告中,美的置业表示将由私人公司美的建业持有美的置业的房开业务,同时组建私人公司集团,通过实物分派美的建业股份的方式,将私人公司集团从美的置业中剥离。

对此,何享健家族给了小股东两个选项:每1股美的置业股权换取1股美的建业股权;想退出的股东可以每1股美的置业股份,获得5.9港元现金。这个价格较公告前一日收盘价,溢价57.33%。

于改组完成后,私人公司集团从美的置业的子公司,变成兄弟公司,由何享健家族和选择实物分派的股东,共同持有。

而美的置业房开业务的团队和人员,将得到全部保留,继续从事相关业务。唯一的变化,隶属关系从上市公司平移至私人公司集团。

如此一来,何享健家族不仅全部保留了房开业务,顺利让其私有化,对于上市公司美的置业的权益,也未有任何变化。

于改组完成后,美的置业仍将由何享健和儿媳卢德燕拥有81.13%的股权,剩余股东持股18.87%。

短期看,这样做的直接好处,可以让美的置业今后潜在的财务负面信息得到规避,保持上市公司的正面形象;长期看,若以后房地产行业回暖后,何享健家族的房地产生意并没有消失,随时可以重回公众视线。

当然,美的置业在公告中也对此次重组给出了自己的5点理由。简单总结,可减少上市公司的负债和信用风险,转型专注于轻资产业务;另外,在不影响大股东利益的情况下,也给了小股东更多选择权。

极致情况下,若此次美的置业的小股东选择全部变现,何享健家族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付出不超过16亿港元。而当年美的置业赴港上市时,从资本市场的融资为30亿港元。

对何享健家族而言,此次剥离美的置业房开业务,怎么算都不是一笔亏本的生意。而对于美的置业的小股东而言,在当下的环境中,选择溢价套现离场,也不失为一个较优选择。

何享健家族的腾挪转移间,可谓一石二鸟。

如果说这只是外界看到此次剥离的表面现象,那么对整个泛地产领域生意的布局,或许才是何享健家族真正在意的。

公告中,美的置业称在剥离房开业务后,将专注经营性业务,围绕物管、商管、智能化、装配式建筑和内装开展业务,以及承接控股股东所持房开资产的全链条开发管理。

具体而言,将以物业管理服务、商业物业和产业服务、房地产科技业务、建设项目管理业务为重点核心。

美的置业2023年财报显示,其去年总营收735.64亿元,其中房开业务716.79亿元,占比达到97.44%。显然,一旦剥离出去,其今后的营收相较之前,将“惨不忍睹”。

但这并不能说明美的置业的盈利能力小了。2023年,其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15.21亿元,同比增长33.3%;商业物投资及运营收入为3.634亿元,同比增长22.5%。保留业务去年贡献的归母净利润为3亿元。

很明显,何享健家族渴望将美的置业从“大而不强”转变为“小而美”。而承接这个使命的重任,自然落在了物业管理业务上。

早在2016年,何享健家族变将美的物业久挂牌新三板,随后更名为铂美物业。2021年初,铂美物业从新三板退市。

由此看来,在何享健家族房地产生意的版图中,将物业送入上市公司行列的夙愿,终有遗憾。而现在随着房开业务的举步维艰,将“地产股”转换为“物业股”,在当下的背景下,也不失为一个较优选择。

重要的是,何享健家族并没有失去房开业务,其仍在照旧运转中。将风险高的业务远离公众视线,将稳定收益的业务摆在前台,这或许才是何享健家族想要的上上签。

只是,没有房开业务的美的置业失去了“置业”功能,它往后还会更名吗?

另外,尽管何享健家族通过此次“腾挪大转移”,完美平衡了房地产领域的生意版图。但也不一定板上钉钉。

关于剥离房开业务能否成行,还需美的置业独立股东在特别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方能实施。

温馨提示:本文著作权,归房财经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