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军人领着儿子前往南京中山陵游玩。对于此次户外活动,孩子们充满了期待,一路上有说有笑,显得兴致十足。

然而,当他们一行人抵达中山陵时却吃了“闭门羹”。

因为门口的牌子上赫然贴着一张十分醒目的告示,即:“近日由于施工作业,中山陵将谢绝一切访客,具体恢复时间将另行通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令人扫兴的一幕,在中年军人身旁的一个小男孩显得闷闷不乐,一个劲地催促父亲,希望能尽快获准进入游玩。

在他心目中,父亲可是整个南京最大的官,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一定能有办法!

过了一会,一位负责管理中山陵的干部匆忙赶来,他亲切的向那名军人问候“欢迎首长参观,我们将提供一切便利!”

然而,军人却当着孩子们的面语重心长地说道:“谢谢你们的好意,还是按照内部规定办的!”说罢,他转身带着孩子们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军人父亲循循善诱地告诫孩子:“虽然爸爸是高级干部,不过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必须和其他人一样遵守规定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父亲这么说,孩子们也默默地点点头,从中得到了教育。

而这种言传身教,是军人父亲长期坚持的家庭教育方法,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那么上文提到的这位严父究竟是谁?他的教育又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怎样的人生影响?下面就让我们追忆红色历史,来还原这位革命先辈的点滴家庭生活经历......

其实,上文提到的这位军人父亲就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他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的事迹曾广为传颂,让我们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刘伯承与其儿子刘太行相处的一系列往事来予以证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3月,刘太行出生于地处太行山地区的山西辽县,其父为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其母为原红四方面军战士汪荣华。

汪荣华虽没有多少文化,但为人朴实厚道,懂得相夫教子。刘太行出生的那个时候,中国正赶上全民族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1937年7月,全面抗战正式爆发,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础上,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逐步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第120师、第129师三个师级部队,而刘伯承担任129师师长。

部队改编后,八路军开赴敌后战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而因为战事吃紧,刘伯承整天忙于军务,没能亲眼看到刘太行出生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接到妻子的报喜后,刘伯承还是在闲暇之余写了一封回信,信中为儿子起名“刘太行”。在他看来,这个名字既能按照辈分续家谱,同时也是对孩子出生地的一种特别纪念。

由于曾在国民党空袭中受过伤,汪荣华身体一直比较虚弱,而且产后没有奶亲自喂养儿子。为此刘伯承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一名河南奶妈来哺乳小太行。

1940年,为打破日军所谓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集结多方力量基础上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期间,刘伯承奉命领导第129师参与了一系列战斗。

由于军务缠身,后来刘伯承决定将刘太行交给准备前往延安工作的徐向前,委托他将孩子送到朱德总司令家里养育。

此后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徐向前安全将小太行带到延安,让其暂时在美国华侨资助筹建的洛杉矶保育院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保育院的那段日子里,刘太行经常被朱德与康克清夫妇带回家,彼此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正因为这层渊源,那时的刘太行总会喊朱德为“朱爸爸”,喊康克清为“康妈妈”。

后来,刘太行在延安见到大妹刘华北,从这时开始两个孩子与其他革命后代共同生活在一起。不过由于保育院的整体条件有限,刘华北曾遭遇脸部被烧伤的较大伤害。

当然这也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