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有点厚,总共42.7万字。一两天团子看不完,陆陆续续抽空看一点,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总算看完了。

看书名会以为内容只写了溥仪前半生,实际上可以说是溥仪的大半生。

因为全书从1906年溥仪出生写到1959年被特赦,而溥仪去世于1967年,这本书几乎已经囊括了溥仪的一生。

全书按照时间线来叙述,写了溥仪的家世与童年生活;北京的“小朝廷”;伪满洲帝国时期的经历;苏联生活;在监狱的时光。

溥仪的人生经历还是很丰富的,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拥有传奇经历。

想了解溥仪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又是怎样度过的?这本书值得花时间好好阅读。

书名:《我的前半生》

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本文作者:团子的成长笔记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一,登极与退位

团子看这部分内容时唏嘘不已,溥仪登基时才3岁,只是个幼童,却被推上皇帝的宝座。

3岁的孩子你能指望多懂事,所以不出意外,如书中所述,幼小的溥仪被父亲扶着坐在宝座上接受网王公大臣的朝贺时大哭不已。

指望3岁孩子能安安稳稳地坐在宝座上,这也不太可能,溥仪哭喊着要回家。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当了皇帝,3年后也就是1911年,6岁的溥仪退位,当皇帝时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退位时也还是个稚子。

这一章节读完,团子的感受是,从慈禧去世后,清朝没有一个能镇得住局势的人。

隆裕太后不通政事,溥仪父亲就更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溥仪才几岁。

这种局面下,可不就被袁世凯拿捏。

二,帝王生活

“其所以荒谬,就在于中华号称为民国,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清朝已经覆灭,但封建思想不是一时半会能转变过来,尤其溥仪毕竟是清朝末代皇帝,日常生活起居仍然像一个皇帝那样。

退位时溥仪也才6岁,但从小就接受众人跪拜,溥仪的生活圈子依旧保持着封建传统。

溥仪去颐和园游玩,身后跟着一大串人,警察一路戒严开道;去一次御花园,要么坐轿,步行的话有太监搀扶,还有一大堆太监拿着各种物品;用膳就更奢华,一顿有约30种菜肴……

ps:一顿这么多菜,还真就是摆摆排场,实际上溥仪并不会食用这些菜肴,但光是排场就已经够我们想象。

“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我这五岁的孩子要用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

一个5岁的孩子,饭量再大,一个人一个月也吃不完800多斤肉,但吃不完是一回事,该准备还是要准备,一定程度上排场大也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

总之就是,看时代,那时候已经是民国,看溥仪的生活,仍然是封建帝王那一套。

外面是民国,溥仪生活的圈子仍然是清朝,一个中国,两个世界。

溥仪生活奢华程度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想象的,食物吃不完,衣服穿不完,服侍的人也超多,这里就不详细写,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去阅读书中“帝王生活”这一章节,团子可谓是大开眼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完这节内容,团子更能体会杜甫这句诗的含义。

三,母子之间

书中溥仪所说,他拥有好几个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真正的母爱。

前面说了皇帝的生活很奢侈,排场很大,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皇帝的生活真舒适,实际并非如此。

溥仪小时候还被关禁闭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被关小黑屋。

书中原文内容如下:

我在八九岁以前,每逢心情急躁、发脾气折磨人的时候,我的总管太监张谦和或者阮进寿就会做出这样的诊断和治疗:“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败败火吧。”说着,就把我推进一间小屋里——多数是毓庆宫里面的那间放“毛凳儿”的屋子,然后倒插上门。

被关在小屋中不允许出来,溥仪大喊大叫都没用。

是这些太监吃了豹子胆吗?当然不是。

这是清朝祖传的传统,不仅溥仪被这么对待过,他的弟弟妹妹也是如此。

隆裕太后去世后,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就剩宫中4位太妃了。

但溥仪与太妃们感情也很淡薄,日常见面就像每天要完成既定任务一样。溥仪给太妃们请安,太妃们对溥仪嘘寒问暖一番,任务结束,就各干各的,没有一丝亲情温度在其中。

溥仪儿时生活优渥,吃穿不愁,但没有享受过父爱和母爱,隆裕太后和太妃们对他不过是面子情。

“我在幼时,一到冷天经常有伤风感冒的小病。这时候,轻易不到养心殿来的太妃们便分批出现了。每一位太妃来了都是那几句话:“皇帝好些了?出汗没有?”不过两三分钟,就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读到这段时团子觉得有点心酸,很少有孩子在幼时不渴望父爱和母爱吧。

由于亲生父母不能抚养他,隆裕太后和太妃也没给过他亲情,生活再优渥,内心多少还是会渴望父母的关怀。

四,结婚

溥仪15岁后,太妃们开始操心他的婚事。

不出意外,宫中几位太妃各有心思,每个人都想找个自己一派的人来当皇后,没有人在乎溥仪的感受。

不过,历史上皇帝的婚姻多半也不是因为爱情,更多的是掺杂了政治利益。

溥仪这时候对于结婚的想法是,结婚了就是真正的成人,可以独立自主,谈不上感情不感情。

因此,太妃们把4个姑娘的照片送到养心殿让溥仪从中挑一个时,溥仪随便挑了个看起来顺眼的完事。

事情到此结束了吗,没有。

溥仪选中的是文绣,但端康太妃很不满意,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更何况是皇室。

后面溥仪又选了婉容,两位太妃都不乐意,太难伺候,折腾半天,最终商议结果是两个都娶了。

溥仪大婚时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虽说清朝已不复存在,但皇帝大婚的仪式和该有的排场仍然一应俱全。

“总起来,大约出动了陆军官兵二千四百九十八人次。本来按民国的规定,只有神武门属于清宫,这次破例,特准“凤舆”从东华门进宫。”

大婚总共耗时5天。

溥仪结婚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这场婚礼可以说是气派非凡。

这场婚礼,各界军阀政客都送了不菲的礼物。团子在读这里时,脑海中的想法是,溥仪结婚,别的不说,经济上赚了不少啊。

五,伪满十四年(1932—1945)

溥仪一直做着复辟的梦,这回还真成功了,虽然只是伪满洲国的皇帝。

不过,名义上溥仪是皇帝,实际并没有什么实权,可以说是傀儡皇帝,并且这个傀儡还是心甘情愿成为日本人的一杆枪。

《日满密约》、“日满拓植条约”、“劳动统制法”……

这些都是借助溥仪之手签订的条约和条款。

最不能忍受的是这段描述:

我“裁可”了“鸦片法”,据此各地设立专卖公署及十几个大制毒厂。

等于是溥仪帮助日本人毒害中国人,鸦片战争才过去多少年。

总之,溥仪在伪满洲帝国时期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日本的条约。

如溥仪自己所言,他当时目标就是复辟,后来是苟全性命,其他人都不重要,保全自己是最重要的。

那也就不难理解溥仪上述行为,因为中国人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展起来,他并不关心,他在意的只有自己。

当傀儡皇帝有尊严吗,看起来日本人对他尊敬,实际上溥仪如同笼中鸟一样,没有自由。

团子看书时记得有一段内容是,某一天溥仪带上婉容和妹妹去一个公园散步,刚到没多久就被日本人找到劝他回去。

溥仪只是出门散个步而已,日本人全城戒严,弄出了很大阵仗。

溥仪当然还是没能好好散步,而是听日本人的回去了。

日本人对溥仪解释说是为了他的尊严和安全,实际上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这套说辞不过是幌子而已。

连外出散步都不能做主,这又何来的尊严。日本人需要的是听话的笼中鸟,不需要有太多想法,机械执行日本人的意图即可,回报是给溥仪优渥的!生活待遇。

一开始日本人明面上对溥仪较为尊敬,这给了溥仪一种错觉:“看样子日本人是真的承认我这个元首的”。

实际并非如此,日本人对溥仪这边的官员丝毫不客气,对溥仪稍好些,但也不过就是应付,从如下文字中就可以看出。

“按规定,我每月有三次和关东军司令兼大使的会见。第二次会见时,我催问他研究的结果,他仍是说:“研究研究。”

渐渐地,溥仪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工具人,根本没有执政的权利。

这里团子又想到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皇帝某种时候只是一个符号,没有实质权利。

一开始溥仪还总想复辟,到后面就真正变成一个合格的傀儡,完完全全按照日本人的想法来做这个皇帝,只是为了自保。

六,由抗拒到认罪(1950—1954)

“我从出生到四十多岁,一天没有离开过别人的伺候。在苏联的时候,无论吃饭、穿衣、叠被、打洗脸水,以至洗脚、剪指甲,也全有人代劳。”

这段可以说是很真实,溥仪退位时也才6岁,尽管清朝已不复存在,但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溥仪在生活上没吃过太多苦,一直有人伺候、照料。

真正的改造是从苏联回国后开始的。

一开始还有岳父、侄子照顾他,后面溥仪就得学着自己照顾自己,我们普通人习以为常地吃饭、穿衣、打扫卫生,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溥仪从40多岁开始学起。

“从一九五二年起,我逐渐由自己洗手绢、袜子进步到能洗衣服、洗被子了。这一方面是由于逐步锻炼,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家人变化的情势。”

以前在那些大臣、亲戚眼里,溥仪是皇帝,是至尊的存在,很多人心甘情愿地伺候溥仪。

回国开始改造后,这些人的思想也开始变化,不再事事以溥仪为尊,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待溥仪,溥仪也就不得不学会日常生活技能。

后期就是互相检举,溥仪交代自己犯罪相关事情。

之前跟随在溥仪身边的臣子、亲戚们纷纷检举溥仪曾经的罪行。

七,认罪以后(1955—1956)

“这一天,担任准备材料、送材料的真瑞到我们的号里说:“几个号都赞成搞竞赛,你们老头参不参加?”

真瑞是溥仪的侄子,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这时候连侄子都不再把溥仪当皇帝看。

此时溥仪比起从前已进步不少,但干活还是不大行。

“不用说,相形之下,我的效率更显得低下,别人每两小时平均可以糊三四十个,我却只能糊六七个,其中还时常出现废品。”

下面这段看得有点欢乐。

“老溥,你,你拔的什么?”

“我拔的不是草吗!”

“你看这是草吗!”他把我手里的草夺过来,把其中又粗又长的植物一下子挑出一半来,一伸伸到我鼻子尖,“你连草和花都分不出来吗?你啊,你啊,你真是个废物!”

溥仪干活出了很多洋相,从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几十年没劳动过,说他是“废物”也没错。

虽然活干得不好,但溥仪一直在干,比起一开始什么也不会还是进步很多。

还有一段也很逗,有一天吃包子,溥仪觉得包子很好吃,问看守多要几个,看守问他喜欢韭菜吗,溥仪说不知道。

看守员之所以这么问溥仪,是因为包子是韭菜馅的,而溥仪只知道包子好吃,不知道包子是什么馅的。

这时候的溥仪比较接地气,和从前高高在上的皇帝形象大相径庭。

溥仪的劳动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干细活不行,锄土掘地抬水之类的粗活还不错。

别的不说,自从劳动后,溥仪饭量大了,睡眠也好了。

团子想,这大概是因为劳动让人一天的生活变得充实,尤其干体力劳动,胃口也变得好起来。

“罪恶统计表上,每个数目所包含的血淋淋的内容,在我脑中造成一片地狱的景象。”

这段看的有点不适,东北人民太惨了,有很多血腥场景,简直触目惊心,这里就不写出来,伙伴们可以去书中“血泪控诉”这一章节详细阅读。

光是看文字就心理不适,实在是惨不忍睹。

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后面溥仪还参观了抚顺露天矿、台山堡农业生产合作社。

溥仪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剧烈的冲击。

八,特赦(1959)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

连同溥仪一起被特赦的有10个人,特赦后的待遇很好,不仅给他们准备车票、路费、零用钱,连工作都给安排。

全书写到特赦就结束,溥仪于1967年去世。

这篇书评其实写得很差劲,书中涉及很多近代史内容,而团子一直都不太善于写历史,尤其严肃历史,社会生活、通俗科普类的还好些。

所以40多万字的书,才写了4000多字的读书笔记,因为很多内容不知道怎么写。

但不管怎么样,总要写点什么,记下来自己读过这本书。

好与坏都是经历,人也不可能永远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