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进入南京,让太平军帮自己运输金银财宝,然后找个机会放走,城内并没出现激烈巷战。至于城内10万精兵拒绝投降,被湘军消灭,曾国藩说了假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湘军、太平军战争,离不开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作为湘军首席智囊,赵烈文是曾国藩的红人,在笔记中对历次战斗之经过以及结果,都有详细记录。

1864年7月,湘军攻克南京,城内一片大乱。至于为何乱?不是湘军与太平军展开巷战,争夺每一处要塞,而是湘军抢劫,无恶不作。

李秀成自述中,南京陷落时,可战斗的士兵3千余人。城内断粮后,士兵疲惫不堪,战斗力减弱,也难以主动出击。

但是,湘军还是有伤亡,这是为何呢?赵烈文在日记中说:湘军出去劫掠,许多人都是独自行动,或者是小股人马;湘军闯入宅院掠夺,太平军没安全感,故而奋起反击。

史载:“城中贼至今犹多驻守者,四伪府官军至者多为所害。缘贼自问必死,设守颇密,而官军图利获,多散行也。”

南京陷落,湘军一边劫掠,一边纵火焚烧。太平军没有主动出击,他们只是闭门自守。此时,如果曾国荃能下令安民,或者湘军纪律严明,太平军余部可以传檄而定。

湘军想要劫掠,太平军担心生命安全,只能反抗。湘军分开行动,一心为了城内财富,这才导致在战斗中被击杀,死伤不少。

如果太平军不反抗,或者配合湘军劫掠,情况又怎样呢?赵烈文如是说:“精壮长毛,大半为兵勇扛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

湘军很务实,战斗会有伤亡,得不偿失。精壮太平军,湘军让他们帮忙把财宝运输到城外,或者带着他们去挖掘宝藏。此后,湘军随便找了理由,或者假装看不见,让太平军自谋出路。

如此,所谓城内激烈巷战,并不存在。因为,太平军没能力打巷战,湘军压根不想打。湘军战斗的动力,不是曾国藩所说的捍卫孔孟之道,而是改善生活水平。

战斗不激烈,并不意味着伤亡就少。曾国藩给慈禧的奏折:“此次金陵城破,十余万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

曾国藩看来,10万太平军誓死不降,负隅顽抗,是古今少有的劲敌?真的有10万太平军“剧寇”吗?答案是否定,李秀成自述中,守城太平军三千而已。

10万太平军,是曾国藩为湘军邀功,自己编造出来,证明湘军之强悍,以及胜利来之不易,希望朝廷能够重赏他们,或者“原谅”他们的一些过分行为。

精壮太平军,可以运输货物,安全没问题。但是,老弱群体就没那么幸运了。赵烈文笔下,“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情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

湘军如此糟糕的纪律,曾国藩、曾国荃也不管。曾氏兄弟看来,湘军拼杀多年,经常欠饷,是时候补偿他们了。

赵烈文对湘军的行为,痛心疾首,痛斥“何以对皇帝,何以对天地,何以对自己?”

至于洪天贵福、李秀成的下落,湘军也不在乎。赵烈文提醒曾国荃,希望能堵住缺口,擒拿“贼首”,曾国荃则躺在摇椅上,丝毫不理会。

如果不是村民陶大兰贪财,抓获李秀成,主动“送给”萧孚泗,曾国荃难以自圆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湘军此举,朝野哗然,朝廷很不满意。如此,曾国藩只好让曾国荃辞去湖北巡抚职务,回家“养病”,并裁撤湘军。作为裁撤湘军的条件,朝廷既往不咎,各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