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玉祥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1935年颁布的《上将任官施行条例》,上将的服务年限为70岁。

可在1945年2月和1946年7月,张学良和冯玉祥分别退役,1级上将空缺由白崇禧和陈诚递补。

而在退役之时,冯玉祥64岁,张学良不过才44岁,都不符合《上将任官施行条例》所规定的上将服务年限的要求。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二人“被”退役了。

是的。

抗战胜利后,西北军和东北军该打光的打光了,能被收编的被收编了,冯玉祥和张学良在军中的影响力已经落到了历史低点,利用价值也已经被榨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位还占着1级上将的位置作甚?还不如早点让出来,给那些新贵们腾位置。

在1935年的时候,几乎所有明眼人都知道,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所不能确定的是这场仗何时开打,打大打小的问题。

因此,在德军顾问团的协助下,蒋氏开始整军。

按照蒋氏的计划,首批先整顿60个调整师。

之所以先期整顿60个调整师,是按照日军16个常设师团为参照的(当时,日军13师团还未组建)。

蒋氏曾经留学日本学军事,虽然未有所成,但毕竟对日军的战力还算了解。再加上身边有一批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人,都能提出一些建议。

按照众人的估算,60个调整师如果能够组建完成并训练有素的话,是能够与日军16个常设师团抗衡的。

至于16个特设师团,蒋氏并不过分担心,不是还有为数百万的非嫡系部队吗?

可要指挥非嫡系部队,有几个人就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蒋氏放下身段,诚心邀请阎锡山来南京担任他的副手。

对于阎锡山,蒋氏还是了解的。这个“阎老西”虽然油滑,可却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家伙,只要许下重利,不愁他不入彀中。

可晋绥军自中原大战后,兵力勉强达到了10万人,根本就支撑不起架子来。

而老西北军不仅作战骁勇,而且人数众多,并且还把控着华北重地。如果能把冯玉祥也拉过来,西北军定会为其所用。

不过,对付阎锡山,蒋氏有一定的把握。可对付冯玉祥,蒋氏的把握不大。

为何?因为冯玉祥行事飘忽,蒋氏始终把不准他的脉。

再说了,让蒋氏放下身段和阎锡山拉好关系可以。可对于冯玉祥,蒋氏还真的放不下身段,这位冯大哥太过于让人琢磨不透了。

如果让冯玉祥感觉到自己是在求他,还不知道自己要许出多少愿去。

可蒋氏有办法,不是还是阎锡山吗?

因此,阎锡山秉承着蒋氏的意志,终于说服了冯玉祥来南京任职。

阎锡山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虽然他当着蒋氏在军事指挥上的副职,排名还在冯玉祥之前,可他哪能离开山西老窝呢?

如果自己离开南京,朝中就没人了。虽然他举荐徐次辰到南京任职,做自己的代言人,可毕竟职位不够,如果冯玉祥在,看在过去二人一起反蒋的情分上,也不会害自己。

阎锡山对冯玉祥就这么有信心?

确实有信心。因为二人虽然在利益上也有冲突,但在反蒋的利益上是一致的。

1935年4月,阎锡山和冯玉祥双双被授予1级上将军衔,起码在名义上成为了蒋氏的左膀右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不得不说,蒋氏的这一手挺高明的。起码在明面上,晋绥军和西北军听南京方面的招呼了。

中原大战后,老西北军分崩离析,纷纷作鸟兽散。在1935年还能扛起大旗,称霸一方的还剩下3家。

宋哲元的第29军坐镇华北,拥兵10余万人,顶在抗击日军的一线;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在山东,也拥兵10余万人。还有一支则是孙仿鲁(连仲)的第26路军。

除此之外,像庞炳勋、石友三、孙殿英、孙良诚等也分别拥兵几万不等,虽然不成气候,但也不可小觑。

这些人虽然不太听冯玉祥招呼,但起码在明面上还得给冯玉祥这位老长官面子。因此,拢住了冯玉祥,就相当于拢住了30万大军。

蒋氏的这笔生意做得不亏。

那么,在抗战胜利后,这30多万的老西北军还剩下多少呢?

先来说说孙仿鲁的第26路军。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第26路军驻防信阳,随即被编入第2战区作战。

当时,第26路军下辖第30军和第42军,全军共有3个师一个旅。

可经过了娘子关一战和太原会战,第42军折损大半。在保定会战时,42军又遭到重创。紧接着,当时已经改番号为第2集团军的孙仿鲁部又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和武汉会战,可谓是仗仗都是硬仗,也涌现出了池峰城和田镇南等一批悍将。

由于在武汉会战中,第42军军长阵亡,部队又折损殆尽,在1939年3月,第42军番号被撤销,所辖第27师编入了第30军,独44旅归第2集团军总部直辖。

打了硬仗无功不说,反被撤消了1个军的番号,孙仿鲁认为,西北军之所以不被重视,关键是朝中无人,或者说没有抱上一根“粗腿”。

因此,孙仿鲁主动向陈诚示好,表示愿意与陈诚结成盟友。

可不料,陈诚根本就没搭理孙仿鲁,仅是派个人递了个话,说是陈诚不缺少朋友,若是孙仿鲁愿意成为陈诚的部下,则可以考虑接纳。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孙仿鲁一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二是为了西北军的出路,只能低头做小,表示愿意投靠陈诚。

陈诚倒也拿钱办事,在经过了一系列的对孙仿鲁的考察后,认为可以接纳孙仿鲁。不久,孙仿鲁就被任命为第6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后来又被“扶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西北军中第2个在抗战时期成为战区司令长官的人。

孙仿鲁调离后,又把第30军调到了第6战区,算是保存了西北军的一颗种子。

再来说说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

第3集团军下辖4个军,分别是12、55、56和51军。

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更像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联军,在这四个军中,12、55和56军是韩复榘的嫡系,第51军是东北军于学忠部。

韩复榘被军法处置后,于学忠接任。

可于学忠仅有一个军,掌握不了第3集团军,蒋氏只能在徐州会战后任命12军军长孙桐萱为总司令,并调拨给第9战区。

但蒋氏仍不放心,毕竟,这可是四个军集结在一起,要论实力,除了嫡系的几个集团军外,就没有比第3集团军实力更强的部队了。

因此,蒋氏开始对第3集团军动手了。

他先是把谷良民的第56军给撤编了,两个师分别拨给12军和55军,然后把曹福林的第55军先后调拨给张荩忱的第33集团军和孙仿鲁的第2集团军指挥,把于学忠的第51军调拨给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

如此一来,第3集团军就再也不能以一个系统出现了。

孙桐萱很惨,担着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的名义,却仅能指挥一个12军,再也翻不起浪了。

那么,把曹福林的第55军拨给孙仿鲁的第2集团军,蒋氏就不害怕这两支西北军会合流?

这倒不会。

因为在原西北军时期,韩复榘和孙仿鲁就不和,连带着部下的将领们之间也不太服气。把曹福林的55军拨给孙仿鲁指挥,就是想要利用二人之间的矛盾预防孙仿鲁做大。

不得不说,蒋氏为了分化瓦解非嫡系部队,可谓是动尽了心思。

就这样,第3集团军仍然没被蒋氏放过。

1943年夏季,孙桐萱以作战不力被免职,12军被编入了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

如此一来,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只剩下一个曹福林的第55军了。

相对于第2和第3集团军,宋哲元的1集团军的境遇稍好。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29军扩编为1集团军,下辖三个军,分别是第58、68和77军。

此次扩编,对于宋哲元这支西北军来说是好事。可同样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蒋氏惯常采用的分而治之策略。

在具体的作战地境划分上,冯治安的第77军和刘汝明的第68军归入1战区,张荩忱的第59军划归第5战区。

蒋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这三个军拧成一股绳。

徐州会战后期,张荩忱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蒋氏这才命令第77军划给第33集团军指挥。

在原29军的将领中,张荩忱是比较让人服气的。不管是能力还是实力,还要超过宋哲元。若非组建29军的时候张荩忱做了让步,29军的首任军长还真的未必是宋哲元。

而冯治安呢?在29军初创的时候,属于一无所有,是宋哲元的小老弟。资历和实力都在刘汝明之下。

可在枣宜会战时,张荩忱战死疆场,蒋氏并没有让刘汝明接替第33集团军总司令职务,反而是让冯治安继任。

如此一来,就引起了刘汝明的不满,对把第68军调拨到第33集团军一事有抵触。

时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也没办法,只能把第68军调到孙仿鲁的第2集团军,可刘汝明同样和孙仿鲁与曹福林不和。

孙仿鲁之所以要投靠陈诚,调到第6战区去,老西北军的内部关系处理不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抗战结束后,59、68和77军都得以保留,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抗战胜利后,第33集团军得到的受降地点在徐州。时任总司令的冯治安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蒋氏给予第33集团军在抗战中英勇杀敌的奖励。

可没想到,当冯治安率部来到徐州的时候却得知,徐州早就被桂系的第十战区李品仙部接收完了。

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冯治安再不满,又能怎么样呢?

除了这三支实力比较强的西北军外,还有一支西北军部队保留了下来,那就是庞炳勋的第40军。当然,庞炳勋的第40军有污点,曾经投敌。

抛开那些在抗战中投敌的西北军外,在抗战中有上佳表现的三支西北军原有8个军,在抗战胜利后,只剩下了5个军。

在这5个军中,除59、68和77军外,第30军和第55军早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西北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完了西北军,再来说说东北军。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东北军仍然掌握着第51、53、67、49、57军和骑兵第2军。

过去,东北军的编制很大,各军下辖少则3个师,多则5个师。

可在抗战爆发之前,蒋氏以整军为名,把东北军各军全部改编为下辖两个师的乙种军。这一下子,就让东北军的实力减弱了一半。

东北军第49军原来是张学良的卫队旅,无论从兵员素质还是装备都是相当强的。可49军越强,就越受到蒋氏的猜忌。

对于第49军军长刘多荃,蒋氏更是痛恨。因为在“西安事变”时,刘多荃是“捉蒋”的总指挥。

蒋氏是个睚眦必报的人,现在有了机会,哪里还会放过刘多荃?

因此,在南昌会战之后,蒋氏以刘多荃指挥不力为由,将刘多荃的中将军衔降为上校,成为了当时仅有的一位上校军长。

刘多荃知道自己若不离开部队,注定是性命不保。因此主动请辞,把部队留给了王铁汉。

可49军每次作战损失后,补充的都是嫡系的军官,久而久之,王铁汉已经被架空,虽然在表面上49军还属于东北军,但已经名存实亡了。

相对于第49军好歹还度过了抗战,第67军的命运则要更惨一下。在淞沪会战时,67军打得非常英勇,连军长都战死疆场。

可在事后,部队不仅未能得到补充,连番号都被撤销了,尚具战斗力的108师也被合并到嫡系的第25军了。

更有甚者,第67军军长的遗体因在战场上无法寻找,竟被诬为投日,连抚恤金都未能收到。

57军的情况有些复杂。

在第57军内部,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军长缪澄流为代表的投降派,另一派是以111师师长常恩多为代表的抗战派。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缪澄流为了保存实力,在暗中与日军勾结,并有过互不侵犯的协议。这种做法激怒了常恩多,毅然率部起义,加入了八路军。

蒋氏见57军内部发生动荡,立即取消了第57军的番号。

于学忠的第51军是东北军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在张学良被蒋氏囚禁时期,于学忠是代表张氏统领东北军的人。

自然,于学忠就成为了蒋氏的眼中钉。

可蒋氏又找不到于学忠的错处。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第51军的表现可圈可点,战功甚至不低于第59军。

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57军暗中与日军勾结和111师起义的问题上,于学忠被蒋氏追责,只能卸去军职,到重庆去担任一个闲职了。第51军被汤恩伯吃掉了。

情况稍好一点的是周福成的第53军。

抗战中后期,第53军被调到滇西一线加入了远征军,参与了反击滇西缅北的战斗,并成为了东北军中仅有的一支拥有半美械装备的部队。

可即使如此,在滇西,第53军同样遭到不公正的对待。

当时,第53军编入了霍揆章的第20集团军。可霍揆章在装备发放方面区别对待,所发的火炮类或者迫击炮类装备都要比其他部队少一半。后来还是卫立煌发现了问题,才严令霍揆章补充。

抗战结束后,仅有第53军还保留了原东北军的部分元气。但也不多,至多1个师。

至于何柱国的骑兵第2军,在抗战胜利后,也仅剩下了一个师的编制,至多不过3000人。

相对于西北军,东北军在抗战爆发时的6个军到抗战结束,仍然由原东北军将领担任军长的仅有第49军和第53军了。而第49军在实际上已经被吃掉了,只剩下一个第53军在撑门面,比西北军要惨得多。

如果说,在抗战爆发前,冯玉祥和张学良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话,那么,在抗战结束后,随着西北军和东北军陆续被蒋氏吃掉,二人的利用价值已经被榨干。

蒋氏再也不用担心二人会联络部下来反对他。

既然如此,那这二人还有什么必要继续呆在1级上将的位置上呢?

没见白崇禧和陈诚对1级上将的位置眼红很久了吗?

确实,此消彼长。

在西北军和东北军逐渐消亡的时候,桂系却迎来了大发展时期,由抗战时期的2个军发展到了6个军。即使经过了整编,但仍然保留了3个整编师。

陈诚则更是仗着抗战的机会赢得盆满钵满,由抗战爆发时的1个军发展到了11个军加两个师。

为何还多出来了两个师?

这是因为在抗战后期,陈诚把第54军的14师和50师调到了缅北,先编入了廖耀湘的新6军,然后又觉得不妥,再次把第50师抽调出来编入新1军。

具有这种实力,难道不能成为1级上将?

于是,在1945年2月和1946年7月,张学良和冯玉祥分别“被”退役,给白崇禧和陈诚这两位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新贵让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崇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