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从黄土高原到乌拉尔山,从菲律宾热带雨林到印度德干高原,都曾有过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击败过德国、日本、美国等无数军事强国的王者之师,他们有着相同的信仰,更有着相同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叫做红军。

为什么红军会如此强大?这个问题,不远万里,前来采访毛主席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设想过,晚年败退台湾,困守孤岛的蒋介石也曾无数次追问过。而答案,也无外乎信仰、作战方式、指挥官个人能力等因素……但是在今天,本期节目会为您做出一个详细的阐述,与您一起探究红军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常说的信仰、作战方式等各个因素,是如何深远地影响了这一支部队,并最终让这支部队成长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油画《红军过草地》)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红军自始至终就不是中国,或者苏联某一国特有的军队,而是一支世界的军队,这在人类的军队建设历史上亘古未有。究其原因,是因为世界各地创立的红军,在一开始就有着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打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

而能够佐证中国红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世界命运深深绑在一起的,有两个历史证据:其一是在红军中广为流传的《国际歌》,也是今天我党的党歌,其中一句歌词是“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其中的英特纳雄纳尔(International),意思就是国际主义,共产主义。而中国红军的名字的来源,也更能印证红军和世界命运的关联,让人从中更加明白:红军的信仰究竟为何,历史上不怕牺牲与流血的红军,究竟在为何而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产党员,红军指挥员瞿秋白,是第一位用中文高唱国际歌的人)

在历史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炮响不只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送来了红军这支军队的名字。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际,俄国的红色政权不仅面临着敌军的疯狂反扑,而且也面临着人民对自身的考验:在俄国漫长百年的帝王史中,警察、军队一直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革命导师列宁为此写道:“只有一种方式阻止暴力警察的重建,那就是创建人民与军队结合的部队。”1918年,这支在列宁笔下“将人民与军队结合”的部队最终得以建立。因为红色是象征革命的颜色,而当时这支军队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带领人民,保卫俄国的革命,所以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才被称之为“工农红军”,简称为“红军”(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以人民的名义冠名一支军队,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而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字,也是采用了苏联红军创立之初的寓意。但即便是在被视为“建军”的八一南昌起义时,我们的部队其实仍延用了“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真正扛起“红军”旗帜的,是带领人民,发动秋收起义的教员同志。随着起义在全国各地的风起云涌,当时的书法家吴兰都情不自禁地为我军题词:“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城,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而“救济苍生”,何尝不是红军创立之初的梦想?自此以后,“红军”的名号在全国叫得更加响亮。而在1928年,我军正式结束了其他形式的一切番号,正式将武装力量的名字定为“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战士)

但是,能够决定一支武装力量的,永远不是只看他们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们做了什么,像卖官鬻爵,鱼肉百姓的国军,不也自称“国民革命”吗?真正让红军成为一支“救济苍生”,有信仰,有力量的部队,还是要说起教员的“三湾改编”。在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的部队已经因为伤亡、中途逃跑等各种因素,减员到不足1000人,同时士气也十分低落。当时的教员为此深感焦急,于是在部队抵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那个夜晚,教员就开了一个小会,为部队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让此时在部队里愿意留的人留下,不愿意留的人可以离开,并且还会外增一部分路费;第二,在部队里建立党组织,党支部要建在连上,确保部队有信仰;第三,成立士兵委员会,要求长官不得打骂士兵,官兵平等。

这三点要求看似十分简短,但却对中国红军的命运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其中,第一点:不强求部队人员的去留,就保证了部队的高度纯洁性,具有高度纯洁性的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与红军相比的一个反例,就是蒋介石的国军部队,有相当一批国军士兵,实际上就是被长官在乡里“强抓壮丁”征召上去的。这样的士兵一没有战斗力,二是他们自己也根本不知为何而战。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曾问毛主席,为什么他能够深谙军心时,主席的回答是:“我就懂得两个道理,人不吃饭会饿,子弹能打死人。”这两个朴素的道理,即便是平民百姓也明白。试想一下,如果突然有一股不可抗力,把他们莫名其妙地拉上随时可能丧命的战场,那么这些人在面临真实的枪林弹雨时,究竟是会视死如归,还是想有机会能跑就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蒙哥马利的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