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们的饮食鄙视链,过去排在底端的一直是预制菜,十几块钱就能搞定的两荤一素饭包,被称之为穷饱饭的极致之选。

这令许多人调侃,“牛马都能吃新鲜草料,但打工人却只能吃预制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仔细一想,你会发现预制菜也是有门槛的。如果公司老板没有好心的为员工配备微波炉,那你可能连口热乎的预制菜都吃不上。

考量到一顿饭包括加热、人力、时间等等综合成本,打工人们正在用一种更糊弄的方式来吃饭——拼饭。

约等于干饭版的拼夕夕,那些原价要二三十的外卖,一旦上了拼x饭的下单页面,价格便会打骨折,从十位数变成个位数。三四块钱一份的炒面汉堡,彷佛让物价一下回到了十几年前,有人说“第一次吃拼x饭,被价格震到,还以为是朝廷上的救灾粮下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时吃饭时,总有人会对着食物的口味挑挑拣拣,只有在吃拼x饭时,打工人们能达成统一的共识,是“这饭是真的便宜,便宜,还是他妈的便宜”。

那些原价二三十的饭,吃不爽了你可以肆意差评,但当它们变成几块钱一份的拼x饭时,如果你还要吐槽它哪里不好,就会有人替商家来教育你,不要鸡蛋里挑骨头,“表面上是仗义执言,实际是生怕你一个人会坏了一锅牛马饭。”

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常有打工人会怀疑,自己点的外卖到底是不是“正版饭”,“就像是假LV,会用真包的边角料制作一样,拼饭这么便宜,不会也是一样原理做的‘山寨饭’吧?”

不放心自己光凭一张嘴,就能吃出拼饭和原价饭之间的区别,有人专门用科学计量法对它们进行了比对,发现“拼好饭除了分量略少一点外,用的肉也要比原版的碎一些,或是骨头多一些。不排除是大锅饭里边角料的可能性。”

知道自己拼的不是什么好饭,但大家也心知肚明,“拼饭的人,大多都是漂在大城市里打工的人,或是上有老下有小,想着法从牙缝里挤出点钱补贴家用,谁也不是为了养生才吃饭,所以吃起来太计较,反倒是显得太矫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拼饭当成一种隐秘的吃苦耐劳,吃它的人,很少会在朋友圈得意,自己就连吃饭都能薅到几块钱一份到羊毛,而是“从不声张,甚至每次吃饭都会把先把小票撕掉,生怕被别人看到后,会觉得自己过得很惨。”

1.月入多少,才会吃拼好饭

像是外卖平台里的隐藏彩蛋,如果一个人不是诚心诚意为了省钱吃饭,很难一眼就能发现拼饭的入口。

“拼饭的流程,就和你误触小米SU7锁定配置一样繁琐,你需要至少跳转三个页面,才能找到拼饭按钮,选定自己要吃什么后,还得耐心再等个十几二十分钟,直到遇到另一个吃穷饱饭的化缘人,饭菜才能配送。”

有人一开始听说拼饭,是为了省钱每日搜索优惠券时,无意领到了一张拼饭券——

“互联网上甚至没有活人在宣传拼好饭,都是一堆机器人在发帖,像是一个隐藏在赛博世界里的巨大暗网,专门诱捕那些饥肠辘辘,每日为吃喝奔波的打工人。”

在上海工作三年的一飞,从事金融相关行业。曾经收入多的时候,“每天都得找个人均100多的餐厅,吃个三菜一咖的标准工作餐”,后来公司开始降薪,“吃饭的地方,就逐渐转移到了写字楼的地下1层,吃点快餐开始糊弄事了。”

直到去年离职后,她在没找到工作的日子里,“每天都只能靠拼饭凑合,虽然银行卡里还有一些积蓄,却不敢拿用来吃好喝好,在生存安全感减少的时候,食欲似乎也会降低。”

打工人用拼饭保障最低生活标准,而大学生们,则把拼饭吃成了“四舍五入不要钱”的自助餐。

今年在广州读大一的李蒙,每个月领生活费时都会纠结,到底该怎么给父母说明一个月1500元不够吃,“平均一天50,乍一看符合学校食堂的物价,实际上去掉买日用品等必要开支,伙食费也就只剩下40多,三餐吃起来都勉强,更别提有时候晚上饿了还想加餐。”

为了最大限度填饱肚子,李蒙说身边不少朋友,“都把8元一份的拼饭当饲料吃,每次饭瘾犯了就拼拼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础生存需求,但当资源匮乏时,如何有取舍的满足就成了问题。

比如刚来陌生城市的打工人,第一道难关就是租房时的押一付三,“一下拿不出七八千,只好靠信用卡和花呗凑出押一付三,或者是从嘴里抠出一些钱来生活,把拼饭吃成了一种理财饭。”

“如果你工作了,就会发现衣是穿给别人看的,你可以穿的便宜,但在职场上就会遭人非议。房租和出行,你再怎么省市场都有硬控的价格,只有吃最有弹性,你可以吃个位数的拼饭穷饱,也可以吃人均上千的米其林富养自己。”

“你有种种顾虑不敢吃的拼饭,对别人而言,不只是是一顿饭,更是生活难题的解药。”

2.打工几年,才懂拼饭

不像外卖里那些伪装成现炒,还要卖你几十一份的预制菜,拼饭从不会给打工人幻想,而是把利害关系都摊在了明面上。

有人一开始听说拼饭,就知道它和正常出的餐有所不同,“刷到过外卖员的预警贴,提醒大家拼饭拼到的,可能是一锅饭里的边角料,就连一些商家,都会大方承认,‘拼饭的标准,就是和正常出餐不一样’,一些店把它当作是刷单引流的手段。”

但即便知道真相,许多人还是会经常拼饭,“别说什么专家建议要营养均衡的吃饭,这都是些何不食肉糜的说法。就问你,正常点外卖,动辄15或20元才起送的早餐,你真的舍得天天吃吗?这时候,8元一份的拼饭肯定比不吃好,起码服用后能减少你胆囊结石的几率。”

一飞在毕业后,就意识到了“只有当你还是个孩子时,营养均衡才是你赢得的餐标,成年人世界的第一课,就是没有均衡,只有取舍。

有人即便工作尚且稳定,也会时不时就点几份拼饭。北漂五年的张旭,去年经历过一次降薪后,就在思考接下来如果被离职,自己到底该何去何从。

“回老家,你至少要存够一套首付的钱,不然漂了几年,连个窝都没有会被人笑话。但是在北京,你所有的开支又都是刚需,想要存钱,只能硬抠,就只能拼饭。几块钱外卖上的每一张小票,积攒够数时,就是我回家的车票了。”

在热门商圈的写字楼附近,一些网红咖啡或餐厅,偶尔也会推出拼饭版本的外卖,“可以用四五块钱,买到本来二十多一杯的精品手冲,或者一份五十多的烤鸭,运气好十块钱就能买到。”

通过比对不同区域的拼饭商家,有人甚至为所在的城市,划分出了新的行政区域,“按照拼饭的质量,可以划出富人咖啡区,中产轻食区,还有穷人管饱的主食区。”

经常拼饭的人,会调侃“一个人一旦开始经常拼饭,说明他的人生也在定型了”。

“拼饭只是一个信号,吃什么也只是表象。真正发生变化的是,你开始不在乎面子,只在出肚子,比起眼下的满足,更在意能通过忍耐,给未来铺垫什么样的后路。你会不再迷信,吃什么样的优质食材,可以让你更健康,而是把食物当作一种燃料来使用。”

3.多少打工人,都在用拼饭抱团

为了能更快拼到一份饭,许多人还会在微信群、贴吧或是微博超话中,互换拼饭信息,建立起了一个为干饭而生的地下暗网。

无论是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邻居,还是同一栋写字楼里原本没打过招呼的打工人,都有可能会在拼饭群里遇到,互相打一声招呼。

张旭调侃,“拼饭人的存在,就像是一种新的社会阶层,不单纯以收入和年龄划分,而是大家衣食住行的解决办法,都差不多。”

抱着和彼此惺惺相惜的感受,如果有人拼饭时被商家或骑手苛待了,就会有其它拼饭人为他在线支招,想办法维权。

甚至有人把拼好饭,当成了一种成本最低的社交方式,“平时social,你还得去人均一百多的餐厅装装样子,但在拼饭的群里,你吆喝一嗓子谁要来一起吃,对话就热络了起来。”

许多人盘点自己漂泊的印记,最终会发现:

“等你离开大城市时,带走的大概率不是车钥匙,更不可能是房门钥匙,就连平时买的家电也会七七八八的被处理到,唯有那一个又一个没来得及退,被时常屏蔽的拼饭群,能证明你曾来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