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一日三餐吃什么?看完才知道,能活着就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面下着漫天大雪,我坐在温暖的炕头上,与奶奶聊起了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奶奶是在1953年出生的,那时正是中国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候。奶奶说她们小时候的生活与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

奶奶说,那时候的一日三餐都是非常简单的。早餐通常是一碗野菜稀饭和一点儿咸菜。奶奶回忆起那时候,他们家的食物很简单,米都是靠定量供应的,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买到。午餐和晚餐也相对简单,通常是自家腌制腌萝卜,大头菜,咸豆腐,窝窝头,贴饼子,熬粥也都是玉米糊糊粥,甚至比较穷的时候还会掺进麸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天的时候,万物发芽,奶奶会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一起去挖野菜,不管是田地里的荠菜,蒲公英,马齿苋,苦菜还是树上的柳芽,榆钱都躲不过被吃掉的命运,不仅是因为这春天的野菜味道鲜美,更因为获取这些野菜只需要动动手而不用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天的时候,村子里的小伙伴会一起去抓田鸡,摸黄鳝,逮泥鳅,下河捞鱼,既可以拿回家打打牙祭,又可以拿去卖换点钱。山坡上割猪草回家喂猪,小河边挖蚯蚓,草地里逮蚂蚱,拿回家都可以喂鸡喂鸭,为家里节省粮食,那时候五六岁的孩子都会成为家里的小小劳动力,力所能及的为家里分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秋天一些不起眼的拉秧菜都会成为大家哄抢的对象,因为这种拉秧的菜虽然看起来歪瓜裂枣的,但是价格格外便宜,拿回家之后切开晒干,冬天可以炖着吃,或者将其腌起来,冬天能够当作咸菜,在秋天的时候还会在田地里撒网,抓麻雀,打野兔,而这些都会成为盘中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冬天最是难熬,冬天的餐食基本上就是白菜,萝卜,土豆等等,孩子们早上上学都是提前一晚把家里的地瓜放进烧火炕的灶台边,第2天上学的时候,捧着热乎乎的烤地瓜就相当满足了,冬天的黑夜比较长,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更没有手机,基本上天黑了,就会吃晚饭,然后洗洗脚就睡,虽说很多地方已经通电,但为了节省电费,晚上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活动,最多也就是躺在被窝里聊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年过节的时候,也只会买一点点肉,掺进一大盆白菜包饺子,饺子皮都不是纯白面,而是白面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即使这样,也依然吃得非常香,而家里的荤油,白糖,等等都会被父母锁在柜子里。因为小孩缺嘴,会偷偷吃,而家里每月的物资都有定数,少了就撑不到下个月。

奶奶又告诉我,那时候没有暖气,冬天时大多数人靠火炕和火墙来取暖。火炕是一种传统的供暖方式,在用土坑或砖石堆筑的平台上,燃烧木柴并利用土壕的发热特性,实现房屋的供暖。火墙两层比较薄的墙壁,中间中空,在一端烧火,热气充满整个墙壁,使屋子暖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忍不住问奶奶,那时候的生活艰辛,你们是怎么度过的?

奶奶静静地回忆着,她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很团结,互相帮助。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大家都拿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彼此。邻里之间常常互相借东西,共同度过了那个比较艰难的岁月。

那时候,人们纵使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仍在心中保持着快乐和热情。大集市是五六十年代的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到周末,父母带着孩子来到集市,既可以把自己家种的瓜果蔬菜拿出来卖点钱,也可以换一些必需品回去,市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从新鲜水果、蔬菜,到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小玩具,到处都是砍价划价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五六十年代的生活也充满了辛劳和艰辛,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每天的工作都异常辛苦。农民们白天努力耕作,晚上还要参加各种劳动队的工作。然而,即使生活如此艰辛,他们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工作,就能靠勤劳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奶奶小时候在没有电视和电脑的年代,奶奶们都是靠自己找乐子。她回忆起他们小时候常常在大雪天里玩耍,堆雪人、打雪仗,一群孩子在雪地里尽情嬉戏。而如今,我想象中的大雪天只有关在温暖的室内玩电脑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炕头上,我和奶奶继续聊着小时候的故事。聊到奶奶开始打哈欠犯困我还听的意犹未尽,想到奶奶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勤劳节俭,以前总以为奶奶唠叨,现在才知道,这是因为奶奶从老一辈过了苦日子过来,所以才会格外的珍惜现在。外面的雪越下越大,但我却感到内心的温暖。那些简单而幸福的岁月,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