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我军在建军28年后,选出了自己军队的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以及上千名开国将军。

这些将军的名字后来被公开登报后,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此刻,一位居住在香港的60岁老人,看着这些熟悉的元帅,大将名字,不禁遗憾道:“若是当年我没有选错路,我恐怕便是这元帅之首了。”

说这话的老人,并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是有很大依据的,他可不是一名小人物,而是张发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6年,张发奎出生在广东韶关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家世代务农,到了张发奎这一辈,他的父亲不愿当农民,就去县城投奔了叔父,当了一名刑房小吏。

张父为人正直,喜欢帮助弱势群体,久而久之,他对小时候的张发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张发奎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与他父亲的教导离不开关系。

也是因为父亲是刑房小吏的原因,张发奎从小有机会读私塾,小学,成为了一名当时并不多见的“文化人”

等张发奎成年之际,已经是民国,虽然清政府消亡,但是军阀林立,国家也不得太平,为了救国救民,张发奎选择弃笔从戎,参加了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反袁”运动时,张发奎能力突出,曾一度担任过孙中山的侍卫,后来粤军崛起,张发奎也是广东人,他就回到了粤军,当上了军官。

陈炯明叛变革命,围攻大元帅府时,张发奎已经是营长,他率部与叛军激战,引起了孙中山的重视,陈炯明被平叛后,张发奎升任团长,后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后,他又升任了旅长。

而张发奎真正的军事高光时刻,则是在北伐战争中,此时,他是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叶挺此时是张发奎麾下的团长。

北伐中,张发奎率部连克醴陵、平江,汀泗桥,他一战成名,而叶挺,也在第四军打出了自己的威名,第四军后来能够称为“铁军”,叶挺居功至伟,而张发奎在其中,也是贡献巨大,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对叶挺很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初,张发奎正式出任第四军军长,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此时的张发奎在国民党内可谓是位高权重,他不仅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而且还是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官。

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选择另立国民政府,此时的张发奎是跟随汪精卫的,并未对我党有任何动作。

第二次北伐时,张发奎继续率部出征,功劳卓著,他升任为了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而此时,汪精卫在武汉选择与蒋介石合作,彻底叛变革命。

由此,我党与国民党正式决裂,不过尽管如此,张发奎依然没有对我党同志进行“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发奎对于“清共”一事并不积极,尽管“宁汉合流”,但是面对汪精卫发出的“清共命令”,他选择了消极对待。

当时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想要收缴武汉黄埔军校同学的枪支,将分校解散,而分校的同学为了自卫,拿着枪离开了武昌。

张发奎将这些人给收留,编入了第二方面军的军官教导团,后来广州起义时,这支队伍是主力。

也正是张发奎对共产党充满了好感,所以在当时,共产国际方面并不同意我军发动南昌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深切的明白,张发奎对我党的好感是有限度的,他的思想,也并未达到真正革命者的高度,所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认为,举行南昌起义,是很有必要的。

全国局势发展很快,张发奎也明白自己身处的地位,他知道自己不可能跟随共产党,所以,他也开始思考“清共”,

对于张发奎的做法,我党察觉到了异常,因此,举行南昌起义的时间提前,定为了1927年8月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昌起义前的一天,也就是1927年7月31日,张发奎有所察觉,他带着自己的警卫营从江西九江来到了南昌德安,这里是周士第领导的73团驻扎地。

在张发奎看来,周士第是他的亲信,必定会跟随自己,而不是共产党,

实际上,张发奎的猜错,完全错误,周士第此时已经参加共产党,而且还得到了要南昌起义的消息,只是事情还未发生,所以周士第很沉得住气。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周士第率领部队将铁路截断,张发奎此时才意识到了周士第想要干什么,他企图利用自己的威望解决此事,聂荣臻赶忙指挥枪手向天空射击,将张发奎给吓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九江后,张发奎下了决心,要和我党“分道扬镳”,不过,他采取了柔和手段,将我党同志礼送出境,除此之外,还给他们发了遣散费。

当时参加南昌起义的我军部队,大部分都是隶属于张发奎领导的第二方面军,其中包括第四军,第二十军等,除此之外,当时起义,还打了张发奎的名号,将他列为起义当天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以及七名主席团成员之一。

南昌起义时,我军带走了张发奎麾下的大部分部队,这也使得他失去了作为割据一方军阀的资本。

也是因为此事,蒋介石对他很不感冒,张发奎逐渐销声匿迹,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才重新复出,对日作战,为国效力,成为一名抗日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发奎此时已经完全不再信任蒋介石,他公开表示反蒋反内战,主张与我党和平治天下,因为他不愿再为老蒋卖命,所以,蒋介石对他也是不管不顾。

1949年,张发奎没有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也没有留在大陆,而是前往香港,了却余生。

1980年,张发奎因病去世,享年85岁,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为此专门发出唁电: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叶剑英,就是当年在张发奎麾下的一名元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叶剑英外,还有贺龙,林彪,陈毅,聂荣臻,徐向前等几位元帅,南昌起义时,贺龙是二十军军长,叶剑英是第四军参谋长,聂荣臻是十一军党代表,林彪是第十一军连长,陈毅是十一军团政治指导员,徐向前是张发奎指挥部的参谋,他们都属于张发奎的麾下。

除此之外,大将粟裕,陈赓,张云逸,许光达也都参加了南昌起义,谭政,罗瑞卿两位大将,也是因南昌起义而走上了革命道路。

上将周士第,萧克,赵尔陆,陈奇涵等人,当时也属于张发奎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香港,张发奎度过了自己失意的余生,纵观他的一生,我们也能得到这样的一个道理。

人这一生虽然很漫长,有几十年,但是决定你人生走向的,往往是那关键的几步,如果选对,就算无法一飞冲天,那也不可估量,一旦选错,一切都付之一炬,不可言说。

我们以后,在做出一些决定时,也应该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