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书名即点题,写的是一些正在消失的职业。有些职业很古老,团子只在电视和小说中见过,有些职业现在还有,但也少见了。

书名:《正在消失的职业》

作者:蒋蓝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by:团子的成长笔记

一,货郎

说实话,团子没见过货郎,看古装剧或者古代小说时,经常看到货郎这个职业。

估计我们父辈或者爷爷奶奶那辈人或许见过货郎。

货郎其实挺辛苦,走街串巷卖东西。

由于人力所限,货郎卖的东西通常是一些日用百货,如火柴、肥皂、针线一类。

二,代写书信

这种职业在古代比较盛行,那时候普通人家读不起书,老百姓大多不识字,需要写信就找代写书信的人帮忙写。

现代的话,估计流行于上个世纪的一些农村。

三,说书

如文中所写的一样,说书曾经在民间很受欢迎,可惜,现在几乎很难见到说书这种活动。

不知道哪里还有说书人,有机会的话团子想见识下。

四,算命打卦

和作者说的一样,以前算命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者,并且以男性居多。

十几年前,团子妈还给我算过命。

我妈居然很信,团子自然是不相信算命的人那套说辞。

我妈至今有点迷信,家里还有一本周公解梦。

如今,那种摆摊算命的很少见,线上算命卜卦依然很有市场。

五,补锅

现在的人,家里的锅用了一段时间后坏了,一般是直接扔,换个新的,以前可不是如此。

团子小时候,我们家的铁锅还补过。

经济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人们都比较节约。补锅、补衣服、补鞋,但凡东西还能补,就不会马上扔。

六,卖跌打药

这题团子会,去年在菜市场附近经常能看到卖一些不知名药的摊贩。

团子不是很理解,是谁还会在路边摊买药,年轻人是不会买的,估计是我们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那辈人。

七,卖麦芽糖

听到清脆的叮当声,团子就知道这是卖麦芽糖的摊贩来了。

80,90后小时候应该都见过上面的情形。

麦芽糖是白色的糖块,吃起来比较粘牙,口感甜甜的。十几年前,经常有小贩走街串巷卖麦芽糖。

八,麦客

团子知道麦客这个职业还是因为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拍摄了麦客割麦的场景。

机械化不发达的年代和地区,割麦主要靠人力来完成。

2024年,麦客估计差不多绝迹了吧。

九,打更守夜

看到打更,团子的脑海中自动浮现这句话: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影视剧,特别是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打更人,至于现代,团子没有见到过打更人。

打更人一个时辰打一次,这工作也不是谁都干得了,毕竟要熬夜。

十,绣花

绣花这个职业其实现在依然有,只是不那么大众化。

绣花得手巧,像团子这种手残的人干不来。

优秀的绣花作品可以称得上艺术品,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十一,卖炭

团子小时候,家里到了冬天就要买炭用于取暖。

那时候空调还未普及,我们家是烧火盆取暖。

那时候团子和我哥经常在火盆上烤糍粑吃,很怀念烧火盆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光,这就是汪曾祺所说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吧。

现在,我们家冬天取暖主要靠取暖器,比如小太阳。

十二,当铺

当铺算是个坚挺的行业,从古至今,存在很长时间。

现在依然有当铺,团子在地图软件上搜了下,有不少。不过,如今的多数当铺只收奢侈品、名表、黄金等有一定价值的物品。

以前的当铺能当的东西比现在多。

十三,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在古代很流行,盖房子,修墓地都要请风水先生测算一番。

现在好像依然有人迷信风水,反正团子是不信的。

十四,接生婆

过去的年代,特别是古代,那时候没有医院一说,妇女临近生产都是找接生婆帮忙接生。

现代的话,接生婆应该主要流行于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

十五,吹鼓手

这个目前还有,只是比较少了,常见于办丧事时。

比如团子奶奶去世时,我们家在乡下办了一场丧事,就请了吹鼓手。

其实团子不喜欢这种习俗,吹鼓手几乎是从早吹到晚,太吵了。

不太理解,人都走了,这热闹给谁看?

总感觉吹吹打打就是做给外人看而已,反正死者也无知无觉。

总结:这本书篇幅不长,总共5万字,书里一共介绍了100种正在消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