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俗话也有“少不少,甘罗十二为丞相;老不老,太公八十辅文王”的说法。古往今来,很多名人都是要么是少年才俊,要么就是大器晚成。张柬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非常粗暴——65岁之前一笔带过,人物亮点全部集中在人生的后17年。

张柬之在神龙政变后,先是被唐中宗拜为吏部尚书,封郡公,又累封汉阳王。但由于除恶不尽,在政变仅半年后就遭到韦皇后和武三思排挤,被挤出朝廷中枢,赶回了襄阳老家。随后再遭贬谪,被流放到岭南泷州,最后因为气愤,死在了流放地泷州,时年八十二岁。

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张柬之参加恩科考试,由于策问对答如流,在一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正八品上,品级虽然低,但是职权很大)。

在其后十年时间,张柬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同僚的推荐,官衔越做越大。尤其是狄仁杰和姚崇,简直就是张柬之后来官拜宰相的贵人。比如狄仁杰数次向武后推荐张柬之,“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长安中,召为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时夏官尚书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则天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崇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则天登时召见,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未几,迁凤阁侍郎,仍知政事。”这个时候的张柬之已经年逾七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显

圣历元年(698年),武后在和狄仁杰商议后,将流放了十四年之久的废帝李显接回了洛阳。

此消息一出,整个朝野震动。因为当时武后已经七十四岁了,此时接回自己儿子,难道是想还位于李唐江山吗?一时间,洛阳城内流言蜚语四起。同年的九月,流言蜚语被证实,李显被武后重新立为了皇太子。不少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听到消息后,都在心中暗喜,看来李唐复国十拿九稳了。

然而在张柬之看来,李唐复国这事,八字还没一撇,离成功还差得很远。只要武后不宣布退位,李显不登基继位,这事就不靠谱。

张柬之的担心是杞人忧天吗?从历史教训和当时的实际政治形势来看,其实还真不是。

比如李显的皇位为什么被废?就是因为跟武则天有矛盾,所以才会被废。复立太子,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二进宫。既然他坐在皇位上,以皇帝的身份都能被废掉,区区一个太子之位又算什么?说到底,能不能继位还不是武后的一句话。

武则天把李显废而复立,其实就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一个态度:天下已是武家的了,能不能还给李家,要看自己的意思!只不过武家的人没一个争气的,大臣也倾向于让李显登基,所以她还是希望自己儿子继位,以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李显

并且传位给李显也是有条件的,就是李显要与武家人和平共处。李显登基后,要保证武家人在朝廷当中仍然拥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张柬之对李显复立太子这事,抱的是悲观态度。他从实际角度出发,认为李显的皇位还是不稳,能否恢复李氏江山,还是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基于他的这种悲观判断,所以他就联络了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用武力逼迫武后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曌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因病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在一旁伺候。张柬之和崔玄暐等人趁机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发动兵变,率五百禁军冲入宫中,杀死二张,随即又包围武后寝宫,要求武后退位,传位于李显,武后表示同意。李显顺利登基。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705年),因此便被称为神龙政变。

政变后,参与人员都受到了重赏。其中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这五人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但是,神龙政变只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权的小政变,整个武氏家族在政变后还是活得有滋有味的。

因为,神龙政变的目的是逼武则天退位,拥李显登基。但当时的国号还是武周,李显当时是武周皇帝(武周第二代皇帝)。不是大唐的皇帝。

并且,武则天只是退位了,她还没崩逝。李显出于政治需要,仍然奉母亲为帝,这就导致当时实际上有两个皇帝。

既然武后仍然能保留帝号,那么武氏一族也就没丧失权力。比如武三思除了爵位由王爵降为公爵外,其余的待遇没有任何变化。也就是说,除了皇帝从武则天变成李显,新朝廷与政变之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张柬之

斩草不除根,最尴尬的人就是张柬之。他发动政变逼迫武后退位,结果他得罪了整个武氏一族。并且由于武则天没死,李显下旨规定:每隔十天,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要到上阳宫去看望武后一次,尽暄寒问暖之能事,谈血脉相连之温情。

武后见到张柬之就破口大骂,搞得张柬之很是难堪。

最让张柬之后悔的是,李显太昏聩了。朝廷大事,他拿不定主意,很多事情都要咨询自己的媳妇韦皇后。韦后不是善茬子,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认为:张柬之既然能逼迫武后退位,他就能二度政变,也逼迫李显退位。留着这个人是个祸害,干脆把他挤出朝廷算了。李显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在神龙政变仅仅半年后,李显就把张柬之罢官夺爵,赶回了老家襄阳。

张柬之垮台,武三思高兴坏了。之前张柬之是宰相,武三思拿他没办法。现在张柬之是落毛凤凰不如鸡,武三思就有办法整他。很快他就串通韦皇后,给李显吹枕边风,让李显再次下旨贬谪张柬之,把他流放到了岭南泷州(现在的广东省罗定市)。张柬之当时已是82岁高龄,哪里能受这种折腾?所以在流放泷州后不久,就忧愤而亡了。

至于另外策动政变的人,也没有好下场。政变的二把手敬晖,先是遭到降职处理,后被贬到海南崖州当司马,最后被武三思派人虐杀;崔玄暐也在岭南病死,桓彦范、袁恕己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总之就是没一个人有好下场都没有。

李旦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暴崩。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继位。

唐睿宗继位后,给张柬之平反昭雪,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并且还授予他的一个儿子官职。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再次下诏,准许张柬之配享唐中宗庙庭:“开元六年,诏与晖、玄暐、柬之、恕己勤劳王家,皆配享中宗庙庭。建中三年,复赠彦范为司徒,晖太尉,玄暐太子太师,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唐德宗在建中年间又追赠张柬之为司徒。

中宗造孽,最后还是靠睿宗、玄宗、德宗三位皇帝给张柬之才“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