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李世民诸子的夺储之争中,呼声最高的李承乾、李泰双双被淘汰,原本看似最没前途的李治逆袭上位,这一过程看似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但实际上有着内在必然性。简单来说,有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李承乾、李泰的所作所为,让人看到了高洋、杨广的影子。

作为夺储之战的两大选手,李承乾、李泰都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且各有千秋。

李承乾出生于李氏父子创业期间,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他一出生就备受宠爱。“承乾”两字,虽说取自他出生的承乾殿,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如此野心勃勃的名字,只有可能出自唐高祖李渊亲赐。

小时候的李承乾相当优秀,史称“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深受父亲喜爱。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后,很快册立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太子。随后十多年间,李承乾长期在太子之位接受历练,起点不可谓不高。

至于李泰,则是李世民的第四子、嫡次子,仅比李承乾小一岁,同样天生聪慧,史称“聪明绝伦”,文学水平在宗室诸王中出类拔萃,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还主编了《括地志》、著有文集二十卷。因此,他被公认为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史称“宠冠诸王”。

但在夺储之战中,这两位的缺陷被充分放大。

李承乾的主要问题在于贪玩、言行“胡化”。贪玩很容易理解,至于“胡化”,表现为他经常和一群突厥武士厮混,说胡语、穿胡衣、梳辫子、住帐篷、吃羊肉,甚至声称日后登基,将彻彻底底做一个突厥人,与当时身为大唐臣子的突厥贵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为伴。

虽说李家祖上出自“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关陇集团,但像李承乾这样公然“退化”的还是比较罕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荒唐皇帝——北齐文宣帝高洋。作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洋虽能力突出、曾被称为“英雄天子”,但他很快释放自己的草原习气,纵欲酗酒、残暴滥杀、举止荒诞,有他这样的开国皇帝,北齐被称为“禽兽王朝”一点儿都不冤枉。

实际上,当时之所以会爆发夺储之争,客观原因正是因为李承乾逐渐失宠,让当红炸子鸡李泰看到了机会。李世民之所以对李承乾失去信心,极有可能正是基于观察其言行所得出的悲观结论:唐朝可不能重蹈北齐的覆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李泰体现出的则是另一种危险信号。

李承乾之所以试图铤而走险、联合侯君集发动政变,很大程度上是李泰故意刺激所致:“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只是因为被李泰图谋,所以才常与身边的大臣们谋求自保,不得不兵出险招。

从史书记载来看确实如此。依仗李世民的宠爱,加上看到兄长腿有残疾,魏王李泰便心生夺嫡野心,他礼贤下士、收买人心,委托韦挺、杜楚客等人携重金替自己结交朝廷大臣,将李承乾一步步逼到死角。

纵观历朝历代,上一个这么处心积虑夺取兄弟长子之位的,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隋炀帝杨广。因此,连李承乾也一语道破:““魏王为上所爱,恐殿下有庶人勇

李世民向来以隋炀帝为反面教材,对于他的所作所为可谓烂熟于心。因此,当李承乾东窗事发、李泰自以为计谋得逞时,李世民却决定“两弃之”,机会落到了其他儿子身上。那么,面对与李世民高度相似的李恪,为啥性格柔弱的李治能够笑到最后呢?

第二,长孙无忌等元老的“私心”。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年少时的好友、最可靠的帮手,两人完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当初的玄武门之变,正是长孙无忌极力主张冒险兵变,并且全程策划、推动落实。因此,当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被毫无异议地被定为功臣第一;后来设立凌烟阁功臣录,他同样高居榜首。

作为李世民的功臣、外戚、亲信,长孙无忌在大唐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无可取代,“帝以无忌皇后兄,又少相友,眷倚日厚,常出入卧内”,历任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为贞观之治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