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拼尽全力去教育孩子,结果反而不尽人意

为什么我们花那么多钱为孩子报辅导班,结果一点长进都没有

直到昨天晚上才明白,教育的本身就是一场合作,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合作

而“队友”这个身份,也是我们和孩子最好的关系相处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昨天晚上给女儿辅导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

座椅的座面距离地面约4( )

女儿填写的答案是:毫米

这个答案肯定是不对的,但一时间似乎又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脑子当时的想法也是:肯定不是厘米,也不可能是米

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我分别问了一些亲戚朋友

有人回答说:太深奥

有人说:“不太懂”

还有人建议说:上网一搜就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众说纷纭的结果,我选择和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

我先让她去找到米尺,然后以学习椅作为测量目标

当时,我按住米尺的另一端,女儿测量,找准位置后做好标记

结果发现,座椅的座面距离地面约40厘米左右

面对和题目不一的答案,我一时喃喃自语:“答案明明是40厘米,为什么题目是4( )呢”

女儿听后,也在一旁跟着回忆说:“我想想还有什么单位”

几秒后,她突然豁然开朗地说“还有个分米”

听完女儿的话,我立马上网查:分米

结果一翻书才知:一分米=10厘米

如果一转换40厘米就是4分米了

面对最终的探索结果,我和女儿纷纷一笑:原来是这个答案呀

随着爽朗的笑声遍布整个房间,女儿对做题的积极性也大增

特别是遇到一些平时觉得很难的题目,在那一刻仿佛战斗力满满,也彻底爱上了那种从探索、再找到答案的成就感

这就是我们跟孩子合作的意义,当你用“队友”方式和孩子相处时,很多事情也变得简单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合作的意义

是高质量陪伴

好的学习,是需要在学习动力中展现生命活力,父母要做的也是给予孩子最高质量的陪伴

婆家姨妈的女儿,小名叫丽丽,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老师

遗憾的是,她不分日夜地辅导自己的女儿,结果孩子到头来考试次次不及格

这似乎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侮辱性极强

丽丽也常常无力感十足地认为:“教得了别人家的孩子,却唯独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还有一位陪读三年的全职妈妈,她每天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

本以为使出浑身解数的全力辅导,孩子的学习不是特别好、也应该能占个中等水平吧

结果,孩子好巧不巧地考了个倒数第一

妈妈崩溃地求助:“我到底该拿你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孩子学习这件事情是万万急不得的,也不能用力过猛

正如孩子每一次考低分时妈妈崩溃,所传递给孩子的感觉也会是崩溃

如果我们能够换一种合作精神,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一起学而时习之,遇到不会的题目再一起探索答案

这个求学过程,我们不再是日日夜夜催促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更不是古板刻薄的监护人身份

合作身份的“伙伴”角色,将是我们对孩子最高质量的陪伴

正如,开头女儿把座椅的座面距离地面约4( )的答案,写成毫米一样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甚至第一反应都有些迷糊,又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放下焦虑吧,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合作伙伴

这个相对于轻松的角色相处,既是你重拾学堂感觉的真实体验,也是对自己见识增长的机会呀

对孩子而言,父母降低身份的合作学习,也是对他们最高质量的陪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合作的价值

是激发战斗力

孩子成长是有无限发挥的可能性

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坚信:孩子现在不优秀,并不代表他们永远不优秀

女儿班里有一个叫紫桐的女孩,她的学习也是一塌糊涂

妈妈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鞋店打工,每天放学后都接到店里辅导作业

有顾客的时候让女孩自己写作业,没顾客的时候就坐在旁边盯着催促

女孩呢,学习能力有待提升,对作业还特别不自觉

每次一说起写作业这件事母女俩都会激起冲突:你不催-她不写-你再催-她敷衍偷懒-你说几句-她直接扔笔不写了…

面对这种恶性循环,妈妈直接崩溃了,她只能无奈地求助学校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细问后才知道,紫桐每天除了要完成学校没有写完的作业之外,妈妈还会布置一些额外作业

即便是到了周末,孩子在家里面也没有多少自由时间,有时候在遇上磨蹭偷懒,那作业写到深夜都是常有的事情

这就是问题所在,孩子想反抗、却又无法抵抗,在内心反感的情况下才会消极怠工

而学习呢,也好比是泥洼路的拖车,一个在后边使劲推,另一个在车内害怕地踩刹车,只知道用蛮劲儿孩子也是会没动力的

所以,当孩子学习使不出劲儿时切莫催促、施加压力

尽量用合作的模式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激发斗志的孩子会成长得超乎想象

正如,女儿亲自用米尺发现座椅的座面距离地面约40厘米后,从厘米转换为分米的发现,就是战斗力激发

那一刻,孩子也是成就感爆棚的

而在合作这条路上,父母要做的就是适当提点、耐心等待,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

你做了孩子身后最坚强的后盾,孩子也会慢慢长成你期待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合作的绿灯

是把路障扫清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姐姐的身上

姐姐想要学滑冰,那妈妈就倾尽全部资源去培养

大概每天要陪女孩滑冰的缘故吧,妈妈没有时间去照顾弟弟,她就把弟弟也放在冰上随便滑着玩

结果呢,倾尽全力栽培的姐姐,因为成绩不好而退出滑冰赛

让人意外的是,当初那个陪衬的弟弟反而被教练力荐

所有人也没有想到,当初都以为滑着玩的孩子,居然比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娃还要出色

有人说,这就是天赋

事实上,两个孩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在于“放养”和“圈养”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弟弟在没人管的那些日子里,看起来好像是随便滑着玩,实际上是极大地保护了孩子的兴趣

而姐姐呢,因为身上寄予的厚望太重了,每次都是带着“成绩”的强烈目的而练习,这就像是给孩子套上了厚厚的枷锁,时间一长自然就会慢慢厌倦,不想再学了

还有这样一位“示弱型”妈妈让人敬佩

她曾经也像是一个监工一样,处处盯着孩子、催促唠叨

好在弯路上走多了,也慢慢摸索出经验

她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战略,孩子成绩不理想就淡定接受

曾经的埋冤和质问,也变成了柔和的“示弱型”风格

比如,想要孩子对当前分数有个上进的拼劲儿,她会说:

“很遗憾,妈妈以前连初中都没毕业,现在我要发奋图强,再次捏笔完成当初没完成的愿望,你愿意当我的监工、成为我的小老师,帮助我顺利毕业吗”

本来有些沮丧的孩子,瞬间被妈妈一番言语带动了激情

从那以后,孩子学习的边上、永远坐着一个不懂就问、不会就多学的妈妈

这就是合作的绿灯,用示弱的方式去体现孩子的价值感,当孩子觉得他对学习并没有那么糟糕后,路障清除了、厌学和敷衍问题也自然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合作的精髓

是产生话题感

你和孩子之间,为什么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甚至连几句话都交谈不合呢

最终的问题还是在于沟通方式

之前陪女儿在室内游乐场玩时,有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不小心把自己刚堆好的积木碰倒了

随着哗啦一声,男孩也被这声响吓到了

再愣了几秒后,男孩开始情绪暴躁地用旁边的玩具车砸向积木

妈妈看到后并没有批评,她温柔地蹲下身子对孩子说:

“宝贝呀,你再怎么拿东西砸那些积木,它们也不会恢复之前的样子”
“如果你想让积木恢复原状,那应该把掉落的那些积木再放回原处”

为了让孩子能更简单理解,妈妈甚至拿起一块掉落的积木,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回原位

另一边,有了妈妈以身示范后男孩也跟着动手拼装

看着被破坏的积木城堡再次恢复原状,男孩也兴高采烈地拍手鼓掌

之后还拉着妈妈在游乐场东跑西蹿,看到新鲜的玩具还邀请妈妈一起玩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刻,妈妈不再是男孩的母亲,她只是一个陪孩子一起玩儿的伙伴

特别是孩子也把你当成伙伴去看待后,那这段关系就变得有趣多了

孩子会跟你分享很多,也会主动邀请你参与他们的喜怒哀乐

还记得,有一位爸爸这样教育他那爱使性子的女儿:

“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爸爸会生气,妈妈也会生气,你姐姐更是经常生气,甚至还会生自己的气”
“如果你觉得情绪低落了,那就大声喊出来吧,实在不行你就拿拳头打几下枕头”
“一个人之所以情绪失控,主要是一直在负面情绪里走不出来,把这种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你就不会再被负面心情所支配了”

果然,在爸爸的逐渐引导下女儿说出来她情绪愤怒的原因:

“我不喜欢你们总夸姐姐学习好”

原来,孩子发脾气也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可见父母愿意倾听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作为父母,我们和孩子情绪合作最好的方法也是倾听,当孩子什么话都愿意跟你分享时,那教育这条路就变得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