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虚构故事情节创意内容,无任何针对个人的负面导向

1897 年 8 月的印度,燥热的空气中充斥着令人心神不宁的嗡嗡声。大量行走在城市间的印度牛以及战乱的环境为蚊子提供了最舒适的温床。也令疟疾的镰刀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地收割生命……

此时,身为驻军代理外科医生的罗纳德·罗斯正在孟买的医院中研究着蚊子的生理构造。4 年前在伦敦的一次休假令他结识了称为「热带医学之父」的帕特里克·曼森爵士,从他口中罗斯听闻了「蚊子携带着能够引起疟疾的寄生虫」的理论。这令他对疟疾的研究产生了兴趣,也坚信印度是最适合研究疟疾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刚从班加罗尔调查霍乱归来,但他的研究热情与计划却并未被打断。他从设法收集的幼虫中培养出 20 只成年「棕色」蚊子,并且让这些蚊子成功地吸取疟疾患者的血液,随后他对它们进行了解剖。实验的结果令罗斯感到非常的兴奋,罗斯发现了在按蚊体内的疟原虫卵囊。在蚊叮咬人类时,疟原虫随着按蚊的唾液进入人体。疟原虫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就会引起疟疾发作。

当晚,罗斯就将自己的研究与结果记录了下来并将它投递到了《印度医学公报》,很快他的工作就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罗斯也被调往了加尔各答的总统府总医院工作。

图片来源:知乎

可是,只探究清楚按蚊是疟疾的始作俑者远远不够,如何防治疟疾始终是困扰罗斯的难点。虽然和曼森在书信中一直保持着研究的沟通,但始终没有得到实质的进展。多年的行医生涯,罗斯不断地见证家庭因疟疾而支离破碎,这令他一度感到焦虑与绝望。

1902 年的一天晚上,刚参加完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罗斯带着一点醉意回到了家中。脱下礼帽与外套之后,他顺势靠在了书房的躺椅上,在他看来,诺贝尔奖既是对他研究的肯定,也是一份压力,使他探求疟疾治疗方案的想法变得更为急迫。可能是酒后的醉意,罗斯的思绪模糊间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上

就在这时,他感觉到书房的门被打开了,门外是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士,穿着一件淡紫色的毛线外套,带有明显东方气质的面孔上架着一副金边眼镜,很有学者的感觉。

「晚上好,女士!深夜到访,不知您是?」头脑依旧有点晕的罗斯对突然出现的女士有点不知所措,但依旧非常绅士地从躺椅上站起来给予了问候。

门口的女士露出了笑容并朝罗斯浅浅鞠躬回礼,「您好,罗斯先生。我叫屠呦呦,来自中国,更准确的说是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我一定是喝醉了,我印象中完全不认识这位女士,而且她刚刚是说自己来自未来的中国!真是荒谬。」罗斯摇了摇脑袋。

没等罗斯开口,屠呦呦继续说道,「这确实很让人困惑,罗斯先生。但我想,关于疟疾的治疗方案,我或许能为您带来一些灵感。哦,不介意我坐下来说吧?」屠呦呦边说边走进书房,在书桌对面坐了下来。

「疟疾的治疗方案?真的吗女士!不瞒您说这真的困扰了我很久,您说自己来自未来,这意味着疟疾已经有了治疗的方法吗?」屠呦呦的话瞬间引起了罗斯的兴趣,他似乎很快就接受了「来自未来」这个「不科学」的设定。

屠呦呦告诉罗斯,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全世界 100 多个国家、2 亿多疟疾患者无药可治,死亡率急剧增高。

直到 1969 年,屠呦呦作为科技组组长接到「523 项目」任务。她从 2000 多种方药,筛选出 200 多种药物后终于找出了青蒿素。屠呦呦缓缓地给罗斯讲起了青蒿素起源:中医以青蒿作为药材治疗疟疾的记载追溯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青蒿素通过自由基氧化疟原虫体内的蛋白质,进而导致疟原虫死亡,起效很快。当然,那些复杂的中医概念被屠呦呦省略了,她并不觉得罗斯能听懂。

屠女士,这简直太美妙了!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将进行试验了。」听完屠呦呦的讲述后,罗斯倍感激动。以至于让他从靠椅上惊醒了过来,吓了端水来的女佣一跳。「罗斯先生,您是喝醉了吗?哦当然,作为今天颁奖典礼的主角,您一定喝了不少!」

「只是一个梦?不,屠女士的方法很有说服力,很有必要试一试!青蒿,印度就有非常多的青蒿!」惊醒的罗斯仿佛没有听到女佣的打趣,满脑子还是刚刚和屠呦呦的对话,重新回忆了一下治疗的方法与工序之后,罗斯没有犹豫,起身披上外套连夜赶往了实验室……

经过近两周的努力,罗斯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他忐忑地嘱咐疟疾病人们服下青蒿素。令人欣喜的是,原本病入膏肓的病人们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身体各项指标都恢复到正常。看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奇迹功效,罗斯不禁感叹道:天然产物果然是博大精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在心里再一次感谢了在梦中遇见的屠呦呦屠女士,「她真是一位伟大且善良的学者」!

很快,随着青蒿素的治疗方案传播开来,在学界反复地认证下确认了功效。之后便立刻投入了大规模的生产,疟疾就此彻底销声匿迹。而那 2 亿因疟疾离世的患者也并没有出现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之中……

当然,上面的故事纯属虚构,但也让我们能够想象到,如果真的有机会让两位在疟疾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相遇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那么,如果可以从历史上任选两位科学家,不拘时间、空间等限制,让这两位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你会怎么选择?

佗与威廉 · 莫顿两位麻醉先锋强强联合,还是令德国免疫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穿越时空拯救居里夫人呢?让我们一起大开脑洞,在评论区分享你最希望看到的「学术 C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