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北京大学115年校庆之际,科学巨匠杨振宁与文学泰斗莫言,进行了一场关于“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物理学界的璀璨明星,一位是文学领域的璀璨明珠,他们的对话无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这场对话中,杨振宁提出了一个颇具深意的问题:“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完全不一样。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大学教授的儿子,同获诺奖,您有什么感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不仅揭示了两位诺奖得主的不同家庭背景,也暗示了科学与文学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杨振宁的提问充满了对莫言个人经历的好奇,也透露出对两人共同成就的赞赏。

莫言随后以他深邃的智慧回答道:“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在获奖的那段期间,各大媒体也好,记者也好,都在争着讨论和采访莫言,莫言直言说,那段时间,好像自己是一个局外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莫言的回答首先表达了对获得诺贝尔奖的感慨,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深知这一荣誉的分量与意义。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文学的肯定。

他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获得诺贝尔奖后,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家,而是成为了被全球关注的焦点,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

此外,莫言还通过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文学与科学不同特性。他后来更是提到,在领奖时,他感受到了来自不同人的复杂心态。有些人送来真心的祝福,而有些人则在台下冷冷地看着,等待他出错。

这种感受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与科学虽然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们的评判标准和接受程度却截然不同。科学有着明确的评判标准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文学则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喜好和主观感受。

因此,在文学领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回答的最后,莫言更是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他在领奖时观察国王和王后的情景。莫言说:在领奖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不是一个领奖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我站在领奖台上,可以观察到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后身后两个漂亮的女儿。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女儿。

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也巧妙地回应了杨振宁的问题。他通过描述自己的观察经历,表达了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是莫言作品中所体现的重要主题之一。

这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不仅让人们领略了两位诺奖得主的风采和智慧,也让人们对科学与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学与文学虽然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是人类探索世界、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写到最后

这个问题属实“有些刁难人”了,但莫言不愧一代大师,情商这一块可谓“拿捏的死死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成功不仅取决于你的谋略才智,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正确处理个人情感、个人与他人情感之间关系的能力,也就是自我管理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