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十八军进藏部队经过艰苦的行军抵达拉萨后,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由于路途遥远、路况复杂,后勤补给非常困难,本就存在的粮食问题更加突出显露出来。当时,第十八军的存粮仅剩下几天的量了,整个部队即将面临断粮的危机。

根据协议规定,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应该协助十八军采购一部分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噶厦最高政务官鲁康娃,却对第十八军实行严密的粮食封锁,他私下命令不准卖给十八军一粒粮食,甚至还幸灾乐祸:“在昌都,我们打了败仗,在拉萨,我让你们饿肚子。饿肚子的滋味比打败仗恐怕更难受吧!”他还扬言:“你们不走,饿也得把你们饿走!”

昌都离拉萨有一千五百公里,当时公路只修到昌都,部队的给养全靠驼马运输,供应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在后方负责运输补给的陈明义副司令忧心如焚,说道:“公路不通,前方进藏部队等于被流放,就站不稳脚跟。虽然后方在竭尽全力地筑路,但路不是一两天就能筑好的,眼前的困境该如何渡过呢?”

十八军领导张国华等人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进入拉萨的部队迅速分散到江孜、日喀则等地就地解决粮食问题。实行“精兵简政”,大力精简军政人员,减少供应困境,争取主动,渡过难关。在后方部队加快修筑公路的同时,前方部队应立即投入开荒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新成立的西藏军区召开了首次党代会,会上提出了开荒生产,自力更生,站稳脚跟,保卫国防的战略方针,并向部队发出了向荒山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号召。于是,在广阔的荒滩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开始了。

当时,拉萨寒气袭人,风沙弥漫。谭冠三政委决定抽调部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员,由他和其他几位军区首长带领,饿着肚子,奔向拉萨西郊、拉萨河北岸,去往部队用高价从西藏噶厦手里买下的一大片荆棘丛生、乱石累累,千百年没开垦过的荒滩。

军区文工团的几十个女兵举着红旗、扛着工具,敲锣打鼓地奔赴荒滩。然而,要想把荒滩变成良田并非易事,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

首先是工具不足。部队出发时携带的铁锹远远不够用,他们只能自己动手,打造了一部分农具,但还是不够,只能三人共用一件农具。可谁也不愿干等着,于是就各显神通:有的找些牛肋骨和石片来掘地;有的在木棍上绑上固定帐篷的钉子当钉耙来松土。后来军区从印度购买了一部分农具,加上后方运来的一批工具,才解决了工具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开垦荒滩,首先要对付那些枝权交错的荆棘丛。那些荆棘缠绕在一起,根节既长又坚韧,盘根错节,深扎在乱石下,拔不动砍不断,用火烧只能烧掉上面的棘蓬,根桩还是深埋在地下。

棘丛的枝丫上还长满了倒三角刺,稍不小心就被它刮破衣服,刺破手脚。一天下来战士们的身上血痕随处可见,衣服上到处是撕破的口子。这还不算什么,最难对付的还是棘丛的根。官兵们需要几个人合刨一棵,要将一莞棘丛连根刨出,有时需用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

刨乱石也是较劲的活。荒滩上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层层叠叠,挖了一层又一层,像永远也挖不完、刨不尽似的。加上泥土冻结,常常一镐下去,"嘣"的一声被反弹回来。铁镐砸在冻土上,只留下一小点白印子,砸在大石头上,会溅起火星,震得发麻酸痛。

铁锹遇上这样的大石头,一准儿卷刃。洋镐也渐渐被磨损得缩短、变钝。因此,每天上工前的事情就是打磨镐头。有时,一镐下去,碰到小石头还会崩起来伤人。一天下来,有的战士的脸上就有不少被小石头击中留下大红包。

文工团的女兵和男兵干活一样拼命,虽然工效从每人一天几厘地上升到一两分地,但女兵们谁也不愿意落后,她们每天都是早起、晚睡。

清晨,星星还在夜空闪烁,她们就悄悄走出帐篷,扛起工具,奔向工地。为了对付清晨袭人的寒气,她们就跑着去工地,直到身体跑暖。每天黎明前,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狂风大作,女兵们都会悄悄溜到工地去,悄悄地苦干。

伴随着艰苦劳作的,是刻骨铭心的饥饿。每天,战士们只能吃白水煮黑豌豆、青稞,或用粉粑糊糊充饥,一天两顿还不管饱。在那些挨饿的日子里,大家还相互谦让,女战士让着男战士,饭量小的让着饭量大的,留在机关的干部省下粮食给在一线开荒的战士。

经过二十多天的奋战,官兵们终于在荒滩上,开垦出约两千多亩土地,还修筑了一条近二十五公里长的水渠,引入拉萨河水浇灌这片新开垦的土地。

荒滩的土地是开垦出来了,但部队很快又发愁了,那块从未开垦过的生地,如果没有肥料是长不出好庄稼的。他们发现,当时的拉萨有一个巨大的天然肥料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萨作为藏传佛教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朝圣的百姓涌进,还有过往频繁的马帮商旅、来自藏族聚居区各地的官员和土司头人及其随从。再加上一年一度的佛事活动,几万名喇嘛蜂拥进入拉萨市区。

当时,市内没有一间公共厕所,人们也没卫生习惯,蹲在地上就可以方便。因此,拉萨街头到处都是人畜粪便,走路都得十分小心。

有了这一座几百年堆积下来的垃圾粪堆,体积庞大,这可是再好不过的肥料了。清理完这些垃圾,还可以改善拉萨市的卫生状况,可谓是一举两得。

驻藏部队从上到下全体总动员,每天扛着铁锹、背着粪筐,全力以赴铲肥、运肥。官兵们要背着肥料往返于拉萨市区与西郊农场之间,每人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有的甚至要走一百里以上。

当时文工团还有演出任务,他们只能利用每天早晚两个小时完成积肥运肥任务。白天排节目,晚饭后他们就三三两两背着藏式柳条筐到拉萨市内装满肥料背回营房,放在自己的宿舍门口。虽然臭气袭人,但没有一个战士有丝毫怨言。

第二天天不亮,起床哨一吹,他们就立即起床,将头天背回的肥料运到离营房十几里路的农场,再回来洗漱、吃早饭,然后排练节目,天天如此。他们期待着秋天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到时候,他们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拉萨运肥到工地,要经过藏军的一个代本驻地。一些藏兵看到运肥的干部和战士就朝他们扔石头、吐口水,嘴里还骂着脏话。他们对女兵更加张狂,有的朝着她们做一些下流的动作。

运肥料毕竟不是行军,队伍拉得很长,间隔稀疏,这让那些藏兵有了可乘之机。好在女兵有男兵保护,路过藏军军营时,一般都是有惊无险,都能通过危险区。

尽管垃圾山搬到了刚开垦的几千亩生地里,但肥料还是不够用,这时,驻藏部队又瞄准了贵族家中的一件宝贝,那就是他们厕所里的粪便。这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脏活累活,因为这些厕所都居高临下,修建在二三层楼上,大小便直接从顶楼落到一楼地面,厕所四周都是用大石头垒成的。

为了得到宝贵的肥料,干部战士们只能钻进粪坑淘挖,直面那些熏得人头晕、呛得人直恶心的粪便。更让人难忍受的是,有时一不小心,头顶上会落下粪便,搞得战士们措手不及。

有次,一位文工团女兵正在一贵族家淘挖粪便,上面突然有人方便,她赶紧躲闪,但那些污秽之物还是溅到她的身上、脸上。那位女兵当时都想一头扎进河里洗个干净。这种情况,不少女兵都遇到过。她们虽然满肚子委屈,但想到那些急需营养的土地,想到因为缺粮,战友们忍饥挨饿的样子,想到部队一定要在西藏站稳脚跟等大事,她们只能忍了。

驻藏将士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拉萨广场上的垃圾山搬走了,还淘尽了贵族家粪池里多年不挖的粪便。然后,官兵们又把拉萨市的每一条街、每一幢楼房都打扫干净,把垃圾运往农场。就这样,那片荒滩因为这两百五十多万斤肥料而变成了沃野。

这年秋天,这一大片农场收获了几十万斤青稞、小麦和豌豆,还有几十万斤蔬菜,极大地缓解了驻藏部队缺乏粮食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